顯示包含「學苑」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學苑」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13日星期日

大學學生報的黃金紙媒年代

《學苑》+《中大學生報》

讀中學時,很喜歡看各類書刊,
常在報紙檔前尋找有甚麼好看的就會買來看。
有一次,我看見有一本名為《學苑》的刊物。
刊物封面也寫上“香港大學學生會雙週刊”。 
說明是港大學生報。
我買了來看,每份五角。 

回到1970s代,
香港祗有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兩間大學。
理工那時是理工學院;浸會是侵會書院;
城市理工還未建校。
每年約十萬個適齡青年,
只有約二千人可以考入港大及中大,成為大學生。
考入理工浸會的成為大專生,還不能稱為大學生。
所以那時的大學生都被稱之為“天子門生”,
被視為社會中的精英中的精英。
他們的言行,受到社會的注目。

身為中學生,對大學生很是羨慕,
對大學生活有些憧憬。
在報攤竟然看見有一本香港大學學生會的出版刊物,
當然會好奇買來看看大學生寫些甚麼。
原來《學苑》最初是一本英文學生報,
名為《Undergrad》。
後來改為中文版,更名為《學苑》
(當然仍會刊登英文文章)。 

那期《學苑》所刊登的文章,
大部分都是一些講學術理論的長文。
我沒接觸過有關學科,完全看不明白,
只看得懂其中一些文學抒情類的散文。
我那時只覺得大學生能寫出一些我看不明的文章,
應該很有學識很“有料到”吧!
但我沒有再買 《學苑》看,
事實上我之後很久也沒有再遇見過《學苑》。

到我再讀到《學苑》,是我考入港大時。
那時看《學苑》不需用五角購買了,
在校園內,《學苑》是免費派發的。
而事實上,《學苑》早已沒有在校外發行了。
由校外到校內,多年後再看這刊物,
《學苑》所刊登的文章,
仍然大部分都是一些講學術理論的長文!
大學的學生報,或者就應該這樣,
讓不同學科學生發表其專科文章,
各自各精彩就可以了。

在港大學園內,
也拿到中文大學的《中大學生報》看。
兩大的學生報在對家的大學互有派發,
算是學術交流吧!
之前我未有緣讀過它!
《中大學生報》初期也是中英雙語版, 
後來也以中文版為主。
《中大學生報》的報刊風格和內容,
《學苑》有點不同,但發表的大部分文章,
和《學苑》一樣,都是一些講學術理論的長文。

在那個年代,大學學生報都是紙媒,
校外人士若沒有渠道接觸其派發網,
未必很方便就拿得到來讀。

到了1990年代末,香港的大專院校陸續升格為大學,
理工升格為是理工大學;浸會變成浸會大學;
在1980年代中才開校的城市理工,
在慶祝創校十週年後也在1995年正名為城市大學。
香港的大學的數量突然增多了不少,
每年考入大學的大學生總數也以萬人計。
每間大學出版的學生報,都是大學生報紙了。
而形式大部份都仍是以紙媒為主,
但多也附以網絡版增加讀者覆蓋率,
其影響力更容易超越校園。 
校外人士若有興趣,
也比以前更容易,讀到這些大學的學生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