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至1980年代初的香港,
王司馬在《明報》副刊每日連載的
《契爺與牛仔》四格漫畫非常受歡迎。
漫畫描述了「契爺」和「牛仔」兩父子之間的
日常生活與趣事,
還有其他角色如牛仔媽和小狗等穿插其中。
漫畫以白描風格表現形象,
通過構圖傳達意念,
少用文字對白,題材樸實溫馨,含蓄幽默,
是人人看得明白又入得屋的健康讀物。
我那時看《契爺與牛仔》,
連續看了也有十年八載了。
那時我凡事懷疑,但思想單純(或單線),
曾經奇怪過:我都由兒童長大成青少年了,
為甚麼牛仔從不會長大過?
其實,創作就是這回事,
不一定是實時記錄。
我們作為讀者,也不一定祗
對號代入某一特定角色的。
我可以代入牛仔的角色,
其實我也可以代入契爺的角色的。
正如 王司馬說,
「昨天,今天,牛仔是我的孩子。
明天,牛仔是我的孩子的孩子。」
角色由讀者轉換,
牛仔就可以永遠不用長大。
那時我連續看《契爺與牛仔》已經十多年。
我凡事懷疑,但思想單純(或單一),
曾經奇怪:我已從兒童長大成青少年,
為甚麼牛仔卻從不會長大?
其實,創作就是這樣,不必實時記錄。、
作為讀者,我們不必僅僅對號入座某一特定角色。
我可以代入牛仔的角色,
也可以代入契爺的角色。
正如王司馬所說:
「昨天,今天,牛仔是我的孩子。
明天,牛仔是我的孩子的孩子。」
角色由讀者轉換,
牛仔就可以永遠不長大。
六七十年代初的香港,物資匱乏。
孩童時期的我,身外之物不多,
珍貴物品更少,
也沒有什麼物品值得收藏。
連一個用來收藏物品的容器也不容易得到。
有時從家裡得到一個朱古力鐵盒,
就拿來當寶盒,收藏我覺得珍貴的物品,
然後小心翼翼地將整個朱古力盒藏起來。
我那時擁有一個金杯朱古力的鐵盒,
用來收藏我的小珍寶。
我當時收藏的珍寶,
只是一些明信片和外國卡通圖案的卡片而已。
但鐵盒、明信片和外國卡通圖案的卡片
卻開啟了我漫長的私人資產經濟人生。
 |
雪糕單車 |
七十年代的無線電視有一套懷舊電視劇,
劇中有一段情節,
講述幾位中學女學生放學後,
圍在一輛雪糕單車前買雪糕和雪條吃。
在七十年代,雪糕單車已成為懷舊對象,
可見雪糕單車的歷史早於七十年代。
雪糕單車在六十年代普遍使用。
雪糕單車是流動的販賣點,
人流較多的地方,
就會在那裡設立販賣點,
希望生意興隆。
例如在戲院門口、中小學校集中區,
以及屋村的小販集中區等。
我也經常光顧雪糕單車,
但我買的多是雪木瓜、雪南華李等,
那酸酸的味道非常好吃。
雪糕單車後來發展成
雪糕電單車和現在的雪糕汽車,
是否能繼續保留其特色經營,
除了行業內人數的多寡之外,
也與小販政策有關。
 |
二五珠算盤
|
我記得在小學時學過一科‘珠算’,
這門課教導我們如何使用算盤計算。
我們需要背很多指法和口訣,
以便更容易使用算盤計算。
我學的時候已經覺得難記和難懂,
不久後甚至全都忘記了。
我現在完全不會使用算盤了。
小學時就要學,
這反映了當時使用算盤是
基本的生活技能或謀生技能。
事實上,當時很多人都用算盤來計數。
許多店鋪的掌櫃都是用算盤計算的。
如果聽到算盤的滴答聲此起彼落,
那就顯示生意興隆了。
所以為了營造好意頭,
或是製造氣氛,
即使沒有生意也要不停地打著算盤,
製造聲響,旺一旺場面!
現在很少有人使用算盤了,
但仍然有些人學習‘珠算’。
‘珠算’有不同的流派,
這算是一種另類計數法!
要成為數學精英,難
免要學習一些非主流的計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