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星期二

[牛仔]的[契爺]其實是他的爸爸

在1970至1980年代初的香港,
王司馬在《明報》副刊每日連載的
《契爺與牛仔》四格漫畫非常受歡迎。
漫畫描述了「契爺」和「牛仔」兩父子之間的
日常生活與趣事,
還有其他角色如牛仔媽和小狗等穿插其中。
漫畫以白描風格表現形象,
通過構圖傳達意念,
少用文字對白,題材樸實溫馨,含蓄幽默,
是人人看得明白又入得屋的健康讀物。



我那時看《契爺與牛仔》,
連續看了也有十年八載了。
那時我凡事懷疑,但思想單純(或單線),
曾經奇怪過:我都由兒童長大成青少年了,
為甚麼牛仔從不會長大過?

其實,創作就是這回事,
不一定是實時記錄。
我們作為讀者,也不一定祗
對號代入某一特定角色的。
我可以代入牛仔的角色,
其實我也可以代入契爺的角色的。
正如 王司馬說,
「昨天,今天,牛仔是我的孩子。
明天,牛仔是我的孩子的孩子。」

角色由讀者轉換,
牛仔就可以永遠不用長大。

那時我連續看《契爺與牛仔》已經十多年。
我凡事懷疑,但思想單純(或單一),
曾經奇怪:我已從兒童長大成青少年,
為甚麼牛仔卻從不會長大?

其實,創作就是這樣,不必實時記錄。、
作為讀者,我們不必僅僅對號入座某一特定角色。
我可以代入牛仔的角色,
也可以代入契爺的角色。
正如王司馬所說:
「昨天,今天,牛仔是我的孩子。
明天,牛仔是我的孩子的孩子。」

角色由讀者轉換,
牛仔就可以永遠不長大。



2016年8月27日星期六

都收藏在一個小鐵盒裏的珍貴資產


六七十年代初的香港,物資匱乏。
孩童時期的我,身外之物不多,
珍貴物品更少,
也沒有什麼物品值得收藏。
連一個用來收藏物品的容器也不容易得到。

有時從家裡得到一個朱古力鐵盒,
就拿來當寶盒,收藏我覺得珍貴的物品,
然後小心翼翼地將整個朱古力盒藏起來。

我那時擁有一個金杯朱古力的鐵盒,
用來收藏我的小珍寶。

我當時收藏的珍寶,
只是一些明信片和外國卡通圖案的卡片而已。
但鐵盒、明信片和外國卡通圖案的卡片
卻開啟了我漫長的私人資產經濟人生。

2016年8月21日星期日

單車徑上應有的流動售賣小店

雪糕單車



  七十年代的無線電視有一套懷舊電視劇,
劇中有一段情節,
講述幾位中學女學生放學後,
圍在一輛雪糕單車前買雪糕和雪條吃。
在七十年代,雪糕單車已成為懷舊對象
可見雪糕單車的歷史早於七十年代。

雪糕單車在六十年代普遍使用。
雪糕單車是流動的販賣點,
人流較多的地方,
就會在那裡設立販賣點,
希望生意興隆。
例如在戲院門口、中小學校集中區,
以及屋村的小販集中區等。
我也經常光顧雪糕單車,
但我買的多是雪木瓜、雪南華李等,
那酸酸的味道非常好吃。

雪糕單車後來發展成
雪糕電單車和現在的雪糕汽車,
是否能繼續保留其特色經營,
除了行業內人數的多寡之外,
也與小販政策有關。

2016年8月19日星期五

算吧~不識用就用計數機啦!

二五珠算盤


我記得在小學時學過一科‘珠算’,
這門課教導我們如何使用算盤計算。
我們需要背很多指法和口訣,
以便更容易使用算盤計算。

我學的時候已經覺得難記和難懂,
不久後甚至全都忘記了。
我現在完全不會使用算盤了。

小學時就要學,
這反映了當時使用算盤是
基本的生活技能或謀生技能。
事實上,當時很多人都用算盤來計數。
許多店鋪的掌櫃都是用算盤計算的。
如果聽到算盤的滴答聲此起彼落,
那就顯示生意興隆了。
所以為了營造好意頭,
或是製造氣氛,
即使沒有生意也要不停地打著算盤,
製造聲響,旺一旺場面!

現在很少有人使用算盤了,
但仍然有些人學習‘珠算’。
‘珠算’有不同的流派,
這算是一種另類計數法!
要成為數學精英,難
免要學習一些非主流的計數方法!


 

2016年8月14日星期日

顯微鏡下的理科知識啟蒙旅程


 

在讀中學三年級選擇文科或理科之前,
有一次上美術課學習扎染,
需要去長沙灣一帶的化工原料店購買染料。
在其中一家店看到一個學生級的顯微鏡,
放大物件到可以清楚看到植物細胞內的組織。
那時的生物學課程正好學到植物細胞組織,
顯微鏡的價格我負擔得起(約30港元,1970年的價格),
於是我就買下了顯微鏡,
然後根據課程進度,
用顯微鏡觀察樹葉內的細胞,
印證書本上的內容,
看起來相當專業!

其實我本質上是文科人,
但在中四卻選擇了理科,
原因與上述的長沙灣化工原料店,
及與對化學和生物的日常生活應用的快樂經驗有關吧!


  

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撲身入到滿才打爛拿錢來用的撲滿

撲滿

我年紀很小的時候是個守財奴,
有錢都捨不得用 (所謂有錢是有一塊幾毫),
都儲起來呢。
我記得我用的最早幾個儲錢容器,
都是缸瓦造的。
這種缸瓦儲錢容器,以前稱為撲滿,
因為它祗有一個入錢口並沒有出錢口,
儲滿了錢要打破它才能將錢取出(儲滿要撲破)
當然,要用少少錢,可以於入錢口撩錢出來,
但要“大筆錢”就真要打爛它了。
撲滿是不能原物再用的。
再要儲錢,又要買另一個撲滿。
為了有效運用,
總是將撲滿儲得滿滿的才打爛。

用撲滿儲錢有目標感,紀律感,
及儲滿撲滿才拿錢來用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撲滿要打爛才可取錢,
打爛取錢更有破壞感!

撲滿用是最原始的物料和方法模造,
樸實到不可以在樸實,
粗糙到不可以在粗糙,
我們的手掌或手臂,
一不小心很容易給它沒有上釉的表面擦傷的。

後來我在恆生銀行
開了一個兒童蓄儲戶口,
給送了一個紅銅色鐵造的兔子錢罌。
這些錢罌不同撲滿, 多了一個出錢位。
不知是銀行抑或是父母的主意,
出錢位是打了火漆鎖,
我們要開錢罌是要拿出去銀行開火漆鎖的呢~
拿出來的錢,就要立刻存入兒童蓄儲戶口的,
說是要培養蓄儲習慣云云!

我年紀很小的時候是一個守財奴,
有錢都捨不得用(所謂有錢就是一塊幾毫),
我都把它儲起來。
我記得我最早用的幾個儲錢容器,
都是用缸瓦製成的。
這種缸瓦儲錢容器以前稱為撲滿,
因為它只有一個入錢口,沒有出錢口,
儲滿了錢要打破它才能取出(儲滿要撲破)。
當然,要用少量錢,可以從入錢口撩出來,
但要“大筆錢”就真的要打爛它。
撲滿不能再使用了,
再要儲錢,就要買另一個撲滿。
為了有效利用,
總是等撲滿儲滿了才打爛。

用撲滿儲錢有目標感和紀律感,
還有儲滿撲滿後拿錢來用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撲滿要打爛才能取錢,
打爛取錢充滿儀式感!

撲滿是用最原始的材料和方法製作的,
樸實到無法再樸實,粗糙到無法再粗糙。
我們的手掌或手臂,
一不小心很容易被它沒有上釉的表面擦傷。

後來我在恆生銀行開了一個兒童儲蓄戶口,
還送了一個紅銅色鐵製的兔子錢罌。
這些錢罌不同於撲滿,多了一個出錢口。
不知是銀行還是父母的主意,
出錢口是用火漆鎖上,
我們要開錢罌得去銀行開火漆鎖。
拿出來的錢是要立刻存入兒童儲蓄戶口,
這是為了培養儲蓄習慣!




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租借得來的燦爛亮麗的觀影歲月

金獅影視超特店會員證


在錄影機出現之前,電視電影需要定時定地觀看。
有了錄影機後,看電視電影的錄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
因為方便,錄影機帶自然而然受到歡迎,
也衍生出了錄影帶租借行業,
顧客可以以低廉的租金租用錄影帶。

錄影帶於1980年代風靡一時,
家庭式或個體戶的小規模錄影帶租借店因為進入市場的門檻低,如雨後春筍,街頭巷尾到處可見。
有眼光的財團當然會加入市場分一杯羹!

有一段時期,一些連鎖沖洗店、
超市及百貨公司等也附設租賣服務的影視店。
那時其中一家大規模的連鎖影帶租售專門店就是金獅影視超特店(KPS Video Express),
於1980年代末進入市場,
在香港各區開設了多間大型裝潢華麗的分店。
除了錄影帶,
那時音影載體已發展到有
較高解像度的影碟(CD、LD、DVD等)。

大型連鎖影帶租售專門店憑藉規模經濟,
租售商品的選擇比小店多得多。
其出現立刻淘汰了大部分小規模租借店。
金獅更以預售高折扣套票的形式租賃錄影帶或影碟經營。
我那時也買了不少套票,因為店員不斷用高折扣的“優惠”,
遊說顧客購買新套票,
實際上,他們的主要目的是達到銷售目標。
直到1990年代末金獅經營困難倒閉前,
我手頭上還有很多套票未使用,也只能把握時間,
趁早用盡套票換取很多不怎麼好看的
過氣影碟影帶以及一些過舊且不太有用的電腦軟件,
算是能有效將賬面損失減至最低。
金獅最終倒閉,
被美國集團百視達(Blockbuster)影視連鎖店收購,
並擴大規模繼續營業。

百視達(Blockbuster)商標
百視達(Blockbuster)商標




金獅是香港企業,因財困而倒閉,
被財力雄厚的外國大企業收購,
本以為這家影視連鎖店可以長期經營下去。
儘管如此,很多人,包括我,都不敢再買太多套票。

但百視達經營幾年後也倒閉了。
原因並非財困,
而是因為不敵2000年代初香港猖獗的盜版音影市場。
最終其品牌全面撤出香港。
這種影視連鎖店最終完全消失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