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星期二

當仍擁有近海維港美景的大會堂的早期景致

香港大會堂(1970s) 


七十年代初我正在讀初中,
開始對文藝產生濃厚興趣, 
也會參與一些課餘文藝活動。 
那時香港的大型的文化場地, 
祗有香港大會堂, 
是香港第一所多元化文娛場地: 
它的低座有音樂廳、劇院及展覽廳; 
高座有展覽廳、 
演講室、圖書館及美術館, 
很多文藝活動都在那裏舉辦。 
我在課餘常到大會堂, 
參與一些切合自己興趣的文藝活動。 


我家住九龍蘇屋村,
出城到大會堂要坐巴士及小輪來回(那時未有地鐵)。
但我當然不覺舟車勞頓,
因為文藝小青出赴大會堂如朝聖,
大樂而為之。 


我那時祗是個初中生,
收費演藝節目多負擔不起,
我參與的全是免費文化活動。
大會堂免費文化活動及節目真是多的是。 
我去大會堂,看得最多是免費入場的書畫展。 

那時大會堂高座最頂兩層美術館, 
是香港藝術館的最初期館址, 
有常設及定期舉辦的藝術展覽, 
可讓我免費觀看, 
我在那裏購買的幾本展覽場刊畫冊竟保存至今; 
高座及低座的展覽廳也有大量書畫展可看。 
當時第一中文大報【華僑日報】的【華僑文化】版, 
有很多大會堂的書畫展消息。 
我一看到有興趣的就會去看。 

大會堂高座有個公立圖書館。 
它是香港當時最大的旗艦級圖書館。 
在那裏看書借書當然也是免費文餘活動。 
我到大會堂也會到圖書館看看書本、 
報刊和雜誌。但我很少從大會堂借書, 
因家住九龍怕未必能準時還書。 
我一定參與的另一個大會堂免費活動, 
就是每年一度在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舉行的書展。 
我的第一本【雄獅美術】定期出版雜誌, 
就是在這處的書展買的! 

要說到大會堂的建築本身, 
它於1962年落成, 
以簡約實用功能的建築風格設計。 
在現在充斥著各種豪華設計的建築的主流中, 
這種設計以包浩斯現代建築命名, 
算是一種懷舊的追思。 
半個世紀過去, 
這種風格設計的建築已不多見, 
大概是這個原因, 
大會堂在2009年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更在2022年3月被列為成為法定古蹟,
要盡力保存她吧。
香港大會堂高座(1970s)

但在初中時代的我,
對當代建築美學並未有特別留意,
大會堂於我衹是一組實而不華的建築群,
吸引我更多的反而是樓外風景。

大會堂高座各層樓, 
有落地玻璃牆身的樓梯相連。 
從玻璃外望, 
鄰近大會堂的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 
輪船靠岸離岸頻繁景致,
近在足下,如在眼前。
落地玻璃隔濾不盡的此起彼落的
輪船馬達聲及氣笛聲,似有若無的在耳邊回嚮,
宛如為眼前景色特別配樂,印象難忘。

我那時到大會堂, 
特別歡喜坐在大會堂高座某層樓梯憑欄外望俯瞰,
衹覺這處的維港近岸景致特別好看! 

這個我覺得是大會堂的最佳近海景觀,
於2000年代中中環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
拆卸並填海後,已不復存在。

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

擦不掉的二十六個英文代號的回憶


A至Z字母軟擦膠 

小時候用的文具,
只有簡簡單單的幾款。
鉛筆的主要用中國出品的中華牌鉛筆。
這種鉛筆筆頭有一舊軟擦膠。 
這舊軟擦膠既然是連著鉛筆,
應該是最適合用來擦這鉛筆的字痕吧!
但實際情況卻不是!
這舊軟擦膠常常擦不掉鉛筆字痕的。
所以我們要另外購買其他軟擦膠!
那時最受小學生歡迎的軟擦膠是
字母軟擦膠,每塊1角錢。
字母軟擦膠的圖案有26款,
分別是A至Z字母及關連插圖的圖案。
買的時候你大可以揀你喜歡的圖案,
若有得揀,文具舖售貨員多會讓你揀。
我最喜歡揀的是
K for King 及 T for Taxi
兩款塊軟擦膠, 
因為我當時識讀和識解 
King and Taxi這個英文字, 
而其他英文字就不太懂了, 
其實到現在也不太懂!

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

可以無限升呢的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



小時候與其他小朋友玩的棋類遊戲,
有象棋、鬥獸棋、飛行棋和康樂棋等。
我很早就發覺,其中的象棋,
對手會漸漸分等級。
隨著年月增長,
 有些對手會多數會贏我;
有些對手幾乎一定會輸給我。
要捉象棋,開始要找對手,
對手的棋技要和自己的差不多,
才有來往對決的趣味!
否則棋局會三爬兩撥就定輸贏,十分掃興!

要找對手,
自己的小朋友圈未必有適合的對手!
所以捉象棋有時要在圈外尋求! 
這大概是公園內街頭街尾
有很多人會擺局撩打的深層次原因吧!
我在小朋友圈中,
 很快發覺自己象棋的棋技沒有什麼進步, 
我也沒興趣在棋技上用功,
高端對手很快捨我而去,
我也沒興趣為捉象棋刻意去找同級的對手,
因為沒人會浪費時間在自己的弱項上。




2018年11月8日星期四

贏輸都無時定的飛行棋棋局


飛行棋


在六七十年代成長的小朋友群中,
最受歡迎的棋類遊戲包括
象棋、鬥獸棋、飛行棋和康樂棋等。
這些棋類都是決鬥性質的,
參賽者有兩個人的(如象棋和鬥獸棋);
有兩至四個人的(如飛行棋);
有兩至六七八個人都得的(如康樂棋)。
從技術的難度比較,難度由最高排下去,
依次為象棋、鬥獸棋、飛行棋和康樂棋。
象棋和鬥獸棋都講技術,
勝方一定是技高一籌,
無運氣可言。
而康樂棋全以擲骰子決定行前或後退步數!
誰好命最快行到終點者勝,全講運氣!

飛行棋也是以擲骰子決定前進步數,
但參賽者可以決定同一時間出動多至四隻棋子,
及行不同路程以達終點!
算是要講一點運氣,
又要有少少(小朋友級數的)技術的棋類!



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棋類就是飛行棋,

因為每個棋局的贏輸都有技術及運氣的成分。

也即是說,贏輸的壓力不大,
愛贏怕輸的參賽者都不用太過介懷棋局結果,
大家嘻嘻哈哈棋局一局又一局,
不太會影響感情呢!






2018年10月9日星期二

誰是你的剋星?




鬥獸棋

小時候最愛玩的棋類包括鬥獸棋。

這種中國的棋盤遊戲十分型像化。

雙方各有八隻棋子,

依大小順序為象、獅、虎、豹、狗、狼、貓、鼠。

較大的可吃較小的,

同類可以互吃。

象是萬獸之王,

 但它行動最笨重,

只能一步一步的行走,

 不能跳入河區。

而最弱勢的鼠須然也只能一步一步的行走,

但所有動物中只有鼠可以跳入河區,

活動空間最廣闊,

而且反而可吃象。。。
 
 
 鬥獸棋設計出一個互有制衡的動物圈,

讓小孩子預示現實人生是

 沒有絕對的皇者或弱者的。


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

微弱閃爍過的刀光劍影

一包膠武器玩具




小時候在小孩子的世界,
曾很流行過一款小玩具:
長度如一枝枝牙籤的硬塑膠刀劍武器。
 
小孩子會就著這種小玩具,
設計出不同遊戲。
其中一個集體遊戲是
在一堆互疊的武器逐枝拿走,
但不能碰動其他武器,
否則就輪到其他對手拿走武器,
最後拿走最多武器者得勝。
 
一包刀劍武器玩具,
內有幾十把膠武器,
只賣一兩角錢。
只要有這一小堆製作簡單粗糙的膠武器,
小孩子就可以玩得很投入,
樂在其中!





膠武器玩具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
簡簡單單的玩具已經可以
讓小孩子玩餐飽了!

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

灰飛烟滅的垃圾焚化爐


荔枝角焚化爐
小學初中時放暑假,
天天泡著小童群益會的圖書館看書及
參加圖書館舉辦的暑期活動!
那時我很好學,什麼也想知,
一套有二十多本的“十萬個為什麼”看過幾遍!
就連垃圾是怎樣焚化也很有興趣想了解!
所以圖書館有個
“參觀荔枝角焚化爐“的活動,
當然熱切地參加了,
親眼見得到垃圾焚化的真實流程,
對我來說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那時香港處理垃圾主要靠焚化,
最終因焚化垃圾嚴重污染空氣
而全面改用了垃圾堆填的方法。
荔枝角焚化爐終於在1991年關閉及清拆掉,
焚化爐的煙囪地標也被推倒,
消失於以前香港特有的
煙囪混在樓群中的景致!
但是,世事無絕對。
當香港現時幾個策略性堆填區相繼飽和,
我們明知焚化垃圾會污染空氣,
都要再安排興建新的垃圾焚化爐呢!








2018年9月23日星期日

繁花茂樹下更飄書香





市政局借書證 + 區域市政局借書證

個人使用香港公立圖書館服務最多的年代,
應是1980年代我讀中學及預科時期。
那時要準備會考及大學入學試,
我常到圖書館附設的溫書室溫書;
也常到圖書館借讀參考書。
 
在我印象中,
那段時刻亦是香港圖書館
發展得很快的階段。
香港公立圖書館向來是由市政局管理的。
到了1986 年區域市政局成立後,
就分由兩局管理:
市政局管理
香港島和九龍區的圖書館服務。
區域市政局就負責新界區的。
兩局的借書證也不同。 
我住在九龍,拿的是市政局圖書證。
 
兩局到了200011日起解散。
香港公立圖書館服務,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統一管理,
再不分局域。
 
後來再過了一段時間,
兩局公共圖書借書證,
也由香港身份證所取代。
 
在現在的大數據年代,
人人拿著一張證件,
一部手機,一寸符號,一個指模,
或一副面孔 (整容前),
已能辦理不同生活範圍的私人事務,
不用拿著那些分層分類的證件了。
 

2018年9月18日星期二

登上指點天下的交通指揮臺

 
交通指揮臺

  
交通燈還未普及的六十年代,
很多繁忙車路交匯點,
都設置了交通指揮臺,
交通警察站在其上指揮交通。
 
小時候覺得
交通警察很有型,
是模仿羡慕的對象。
 
玩角色扮演遊戲時,
我最喜歡扮演司機駕車,
但更喜歡扮演交通警察指揮司機駕車,
還會站在一些較高點,
可以扮高高在上地去指揮交通。
 
現在的交通警察,
只會在交通燈故障並在有需要時
才會臨時指揮一下交通。
當然一定沒有交通指揮臺可站了,
但觀察所得,他們一樣有型,
所以有型不一定靠站臺的!


2018年9月9日星期日

甲蟲年代的甲蟲型汽車和車價

 
甲蟲型汽車

記得小時候在街上見到的汽車,
很多都是甲蟲型的。
這類甲蟲型汽車在
二次大戰後在外國大量生產,
在1950代末開始入口香港,
到 1960年代滿街都是這些這類甲蟲型汽車了。
小時候我們喜歡這些看這些“甲蟲”,
因為它們的外型很像玩具,非常討好。
 
據一個長輩說,那時一部甲蟲型汽車,
車價約為15,000港元;
而當時一個普通住宅單位,
樓價也約為15,000港元。
用現在的資產價格的概念來看,
那時的車價實在太高;
或者,可以這樣看:
那時的樓價實在太低吧!
 
那時甲蟲型是時尚,
就是一些貨車的車頭都是甲蟲型的,
很是有趣!
 
這些甲蟲型汽車,
到 1970年代突然集體消失,
取代的是直線外型的汽車!
現在偶爾看到一架線條曲折的
甲蟲型汽車在街上走,
很受注目。

——————————————

The Beatles - Drive My Car




2018年9月1日星期六

讓我攀上地球頂峰觀看宇宙星空




“地球”攀爬架

小時候在遊樂場玩的遊樂設施,
與現在遊樂設施很不同!
其中最大的不同點是“硬度”。
以前的遊樂設施都是硬橋硬馬的,
不像現在的超安全:
現在遊樂設施的邊邊角角,
都裝上了防撞膠;
地上也鋪了軟海綿地墊,
以免兒童玩時撞傷跌傷。
 
那時最硬橋硬馬的遊樂設施,
非我們稱之為“地球”的攀爬架莫屬!
“地球”是由圓鐵管造成的
一個約兩層樓高的圓球形的攀爬架,
而這個攀爬架是裝置在一塊水泥地上。
講真,這個“地球”的攀爬架都幾危險,
如果一個小孩子從地球較高點,
跌落地球內的較低點或跌落在水泥地上,
都會幾傷!

我們小時候覺得這個“地球”很高。
要攀爬到“地球”總要有一點勇氣!
但既然有一個這樣的“地球”在,
在朋輩間的壓力下,
我們自然會終要鼓起勇氣,
攀爬到這個“地球”的最高點上!

回到說這個“地球”危險,
在我記憶中,
又從未有小孩從地球跌過下來重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rpenters - Top of the World (1972)




 

2018年8月26日星期日

小有小做的樓梯底舖生意仔

樓梯底舖

香港在1960-70年代仍有很多樓梯底舖。
那時香港仍有很多幾層樓高的唐樓,
這些唐樓多數沒有升降機,
入口就只得一個向街樓梯口!
其中很多這些樓梯口都有一個樓梯底。
很多做小生意或做小買賣的,
都喜歡用這些樓梯底,
改裝成一個小舖做門市小生意。

一個小舖的面積,既在樓梯底,
大約只有一般樓梯的闊度,
可以想象其實很細小:
通常坐不進多一個人;
也總有一個斜頂,
人站著也進不了那個小空間。
所以租金一般都會比其他地舖低很多,
適合小本經營的生意仔。



以前香港百業興旺,開一個小舖,

可做萬種生意,

冷門的,熱門的,都有得做。

做一個樓梯底舖的小生意,

就往往能養得起一頭家。

現在唐樓不多了,
這些樓梯底舖也不多見了。
地舖越開越大,
更是天價租金。
現在要做小生意,(如果還有得做的話),
多都要上到樓上舖去了。


2018年8月21日星期二

多倍環保力的多層食物容器

多層食物容器

記得小時候去買食物,
我們多都自己㩗帶食物容器的。
無論買外賣粥、粉、麵、飯,
都會帶個金屬飯壺之類的容器去裝載的。
甚至買豆腐花,因店鋪近家,
我們常索性帶個大湯碗裝盛,
拿著一大湯碗豆腐花像玩雜技般回家,
因為很易倒瀉。

那時自㩗容器買外賣食物,
主要原因不是為了環保。
那時一般人都未有環保概念!
而是為了節約減小開支!
因為社會整體物質還很匱乏,
買賣雙方都不會用
即用即棄的食物容器,
以免浪費。

記得那時我們一家都很喜歡
食雲吞麵牛雜麵,
有時家人會帶個多層食物容器去買外賣,
回來每人各拿一“層”容器,
分都不用分!

如果講節約,如果講環保,
用這些多層食物容器真的很有效!

看看有沒有人會重新改良它
成為更易用的食物容器,
例如能隔熱,
引入現在日常生活應用,
我都會很樂意採用。

2018年8月13日星期一

出得廳堂的《老夫子》漫畫

 

我們現在仍買到的《老夫子》漫畫,
早在1960代初期已經有得賣了。
王澤創作的《老夫子》,
最初是以漫畫月刊的形式出現,
16開27頁,每冊六角。
在當時,電視還未普及,
漫畫定期刊物很受歡迎。
我們在街邊理髮檔理髮時,
可以翻看到大量《老夫子》漫畫。
 
《老夫子》漫畫入得理髮檔,
更出得廳堂!
記得當時父親都會定期購買《老夫子》
回家逗我們幾個兄弟姊妹開心。
另外,大家對農曆新年的漫畫《老夫子》刊號也特別有感情。
賀年刊號充滿中國傳統節日氣氛的封面都以大片紅色加碎金色為背景主調色,
加上老夫子、秦先生和大蕃薯的拜年造型,
彷彿可以像其他賀年裝飾品,
如四季吉和桃花般可以為大家增添節日歡娛。
 
長青的《老夫子》漫畫,
跨時代受歡迎,
現在還出版著呢!

2018年8月4日星期六

要用千言萬語去記述的那段年青歲月

年青人周報

我一升讀預科,急於成長, 
當正自己是年青人了。 
有點不想再看中學生的刊物了, 

除了閱讀興趣因人生階段的轉變而跟著轉變之外, 
也有身份認同這個原因:我要看的課外讀物, 
要配合我的“年青人”的程度和心智的, 
覺得自己要超越到那個階段,大個仔了嘛! 
所以看課外讀物也要升格到青年人刊物水平。

香港在1970至1980年代,大量年青人刊物湧現,
這些刊物有別於一般日報晚報, 
每星期出版一次,以小報(半份報紙大小)的形式出版,
包括星期二出版的《年青人周報》,
星期四的有《青年周報》及星期五則有《音樂一週》等。 
那時一般報紙都是單黑色印刷, 
而這些小報一般隨意採用其他顏色單色印刷, 
例如用藍色,紫色,綠色或紅色等,以示活潑獨特。 
這些年青人刊物,為吸引年青人,內容多元化, 
甚麼內容都有一些: 
潮流文化,文藝思潮,音樂電影,小說散文漫畫等。 
但內容的取向會就著不同的青年讀者對象類型稍有不同: 
有些文化些,有些文學些,有些大眾娛樂些。
例如《音樂一周》就較專門,
不同內容多都集中講述音樂題材,
音樂發燒友都覺得它的內容充實專業。
我不是音樂發燒友,其實《音樂一周》提及的外國樂隊,
歌星及歌曲我都不認識呢! 
我那時主要看《年青人周報》,
《年青人周報》屬大眾文化些,內容多向,
很易找到有興趣的文章閱讀; 
况且,有幾個我很喜歡的作者都在周報寫專欄。 

每到星期二《年青人周報》出版日, 
都會大清早到報紙檔買來看。 
周報的內容多樣, 
除了自己有興趣的內容, 
我都以學習為目的,盡量涉獵其他內容, 
以豐富自己的多科知識。 
那時資訊流通不暢, 
每期周刊的獨特內容不易同時從其他渠道看到, 
我都會很忠誠地看完每一份周報。 
一份周報真的可以看足一星期的! 

我盡量在一星期內讀畢整份周報
(看不懂的文章都看一遍,“唔好嘥”!) 
否則新一期的周報,又會出版。 
有時因測驗考試忙起來沒時間看, 
習慣性仍會買新出版的一份, 
如是者有時會積存了幾份, 
有空時才一次過看幾份,很是享受, 
在我,這些沉醉著看報時光, 
也可以成為生活中的小確幸。 
簡單真好! 

《年青人周報》的內容什麼都有一些, 
文章篇幅卻有長有短, 
短文章多是三五百字; 
長文章可以長至過萬字,佔去整整一兩版的篇幅, 
對作者及讀者在寫讀上都是某種挑戰! 
但那時的報刊都願意刊登長文, 
因為它會覺得總有一些讀者會看長文的。 

《年青人周報》於1972年創刊, 
我是到1970年代末才開始看《年青人周報》, 
之後進入職場,因生活忙亂及興趣改變, 
轉為斷斷續續看。 

誰不知到了1980年代末, 
有個同事在《年青人周報》, 
開了一個個人專欄寫生活感想。
那時未有互聯網的個人發表文章的平台
如部落格(blog),面書(Facebook),
Twitter或Instagram等,
要發表文章一定要通過報刊雜誌等實體平台。
有機會在這些實體平台發表文章的人已被視為作家了,
很令人羨慕。 
我和一些同事因八卦想看這個同事寫什麼, 
都開始期期買《年青人周報》看, 
大家多了個共同話題,熱鬧了好一陣子。 

印象中,這個同事寫的專欄,寫了很多年。
我們的一夥同事後來都從共事的工作小組先後離散,
他還在寫,
直至《年青人周報》出版到1990代末停刊才停止。

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早被背棄的垃圾形象


一個地方,如果市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市民對個人及環境衛生的要求自然會較低。
香港在1960年代-70年代的公私營設施仍很簡陋;
市民的活動及居住的環境衛生差劣。
大部分的市民都一家多口的擠住在獅子山下的
公屋,七層徙置區,板間房,山邊木屋石屋及艇户等,
絕大部分的居住單位內,
甚至沒有獨立廚房或廁所的。
要大家在這樣的擠逼簡陋的生活環境下
講究公共衛生實是非常困難。
公民意識普遍不高的狀况下,
很多市民都亂拋垃圾隨地了(隨海)吐痰吐香口膠。

香港的市容整體也不潔淨。
要改善香港的市容及推動大眾衛生意識
得靠政府出手!

其實政府舉行清潔運動未停過。
早到1960至70年代,
政府舉行過連串的地區清潔運動。
印象最深刻的一期,
政府配合運動設計了一隻「垃圾蟲」,
並加上口號及主題曲
「人人都憎佢,呢個垃圾蟲!」,
呼籲市民不要做「垃圾蟲」。
這個運動甚至鼓勵市民,
如果見到這隻「垃圾蟲」,
就去揪打它,意識上非常暴力!

垃圾蟲宣傳海報 



我那時覺得這隻「垃圾蟲」卡通造型很醜樣。

「垃圾蟲」還有一個真人版的,
它的顏色綠黑黑的,更加醜樣!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喜歡這個「垃圾蟲」吧!
尤其是小朋友,易被這隻「垃圾蟲」種入了腦,
見人亂拋垃圾隨地吐痰吐香口膠,
都會叫那人「垃圾蟲」。

因為「垃圾蟲」很不受歡迎,
人人都盡量避免做隻「垃圾蟲」,
以免被人討厭和被欺凌,或甚至被打罵。
這就是廣告製造「垃圾蟲」這個公敵角色的效果。
可見「垃圾蟲」這個卡通人物非常“成功”。


清潔香港運動一個跟一個做了幾十年不能稍停;
另一方面,香港的整體公私營設施及其衛生環境有很大進步;
就居住條件來說,
市民都比以前住得較好了,
例如絕大比例的居住單位及都有獨立廚房及廁所了。

整體來說,公民意識也有所提高。
但現在要繼續推廣清潔意識,
真的不需要再用「垃圾蟲」這種釘死目標的負面手法吧!
「垃圾蟲」其實早已被背棄了,
真的不要那種間接鼓吹群眾向欺凌對象出氣的風氣。

————————————————

1970年代,清潔香港宣傳歌曲

[垃圾蟲]- 葉麗儀  垃圾最可怕,垃圾最討厭,  人人都憎佢,呢個垃圾蟲。  垃圾蟲,垃圾蟲,製造垃圾損市容,  垃圾蟲,垃圾蟲,協力消除垃圾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