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0飲食之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0飲食之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

常泊在腦海裏的海鮮舫


珍寶海鮮舫


香港的海鮮舫早在一九五十年代就出現了,
六十年代開始成為普及食肆。
那時香港的漁業極其蓬勃,
是一個優質的海鮮供應地,
在香港吃海鮮當然最好。
那時開始出現海鮮舫式的茶樓和酒家,
海鮮舫停在海上,靠近岸邊,吃海鮮最有風情!
但香港人吃海鮮,幾乎隨時隨地都有得吃,
在酒樓、食店,甚至在家裡都可以,
生活日常其實並不需要特意到海鮮舫用餐;
不過,還是有不少人專程去海鮮舫用餐,
因為這是吃海鮮的一個很有儀式感的選擇。
因此,海鮮舫很適合遊客!
遊客來香港,想品嚐海鮮,
通常會專程到岸邊,
乘坐小船前往停在近岸的海鮮舫用餐,
體會漁港風情,
這是旅客遊覽香港時的一個
非常具有香港特色的活動之一。

香港著名的海鮮舫之一,
珍寶海鮮舫,於1971年初建造完成,
並在1976年底開業。直到2020年3月。

珍寶海鮮舫作為香港最後一艘海鮮舫,
最終也告停業。
而且因為在香港的海事牌照於2022年中到期,
珍寶海鮮舫不得不移離香港, 最後沉沒公海。

我再努力回憶,
仍然記不起自己年幼時有否去過海鮮舫飲茶吃飯,
但我對海鮮舫卻感到非常熟悉,
因為它的影像常常出現在我眼前,
陪著我長大。


2025年3月7日星期五

要還她本來面目的糖果


童年時的農曆新年糖果全盒,
有一種偶然會出現的糖果名為Smith Nougat。
它是一種牛奶糖,
口感綿軟,奶味濃厚,
還有碎花生。
那時我們吃到Smith Nougat的機會不多,
因為Smith Nougat售價比其他糖果高,
全盒裡的糖果通常不多。
名貴糖果當然更不會多啦,
想食窮阿爸阿媽咩~ 

我向來都以為Smith Nougat 是外國入口糖果!
最近有朋友告訴我,
我才知道,
Smith Nougat的中文名叫史密夫鳥結糖!
由香港的一間有幾十年歷史的
土砲糖果廠生產。

以前made in Hong Kong不是賣點,
所以糖果要包裝成舶來品,能提高吸引力。

題外話,近年made in Hong Kong是賣點,
尤其對食品而言,是品質保證。
在宣傳上,食品的包裝反要有土產特式了。

Smith Nought 奶味濃,花生香。
就算它不以Smith Nought為名,
我也一樣喜歡吃。

可惜的是, 
2019年末糖廠因幾位老闆要退休終要結業,
不再出產Smith Nought了。

以Smith Nought為名的牛奶鳥結糖
只能成為我的甜蜜回憶。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有點缺憾的茶葉蛋


茶葉蛋


我很喜歡吃茶葉蛋。
茶葉蛋應該是外來的小吃,
然後在香港變得普及,
現在是小食店常見的小吃。

最初賣茶葉蛋的多是涼茶舖,
它們一邊賣涼茶,一邊賣茶葉蛋,
大家都有個“茶”字。
之後許多賣魚蛋和燒賣的小食店也開始賣茶葉蛋。

茶葉蛋通常浸在電飯煲裡熱氣騰騰的鹵水中,
以示現浸現賣,隨時可供應。
茶葉蛋浸在鹵水中,蛋殼多些裂痕,才更入味。
買蛋時最好選擇有裂痕的蛋,有缺陷的蛋。

太完美的蛋反而無味!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飲杯茶,食個包, 食包包食飽


 雞球大包
 
  

小時候,爸爸常帶著我們幾兄弟姐妹去茶樓飲茶,
爸爸會點一兩個雞球大包,讓我們分著吃。
雞球大包大件夾好食,最適合用來填飽我們這班“化骨龍”的肚子。
據說,從前茶樓把雞球大包當作超值點心來賣。
顧客主要是那些想要廉價飽腹的食客,
例如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人們……
雞球大包則是用平價食材製作,
通常是將前一天賣剩的
雞肉、叉燒、豬肉和菜碎等食材,
蒸製成大大的包子。
通常一個普通的蒸籠只能放入一個大包,
其分量相當於三個叉燒包或雞包仔那麼大。
即便是大隻的年輕人,也只需吃一個就已經夠飽。

後來的雞球大包開始使用新鮮食材,
成本及價錢逐漸上升;
食客到茶樓飲茶不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茶客會選擇其他各式點心,
因此雞球大包漸漸式微。
如今,只有極少數茶樓還有大包出售。



 

2016年8月21日星期日

單車徑上應有的流動售賣小店

雪糕單車



  七十年代的無線電視有一套懷舊電視劇,
劇中有一段情節,
講述幾位中學女學生放學後,
圍在一輛雪糕單車前買雪糕和雪條吃。
在七十年代,雪糕單車已成為懷舊對象
可見雪糕單車的歷史早於七十年代。

雪糕單車在六十年代普遍使用。
雪糕單車是流動的販賣點,
人流較多的地方,
就會在那裡設立販賣點,
希望生意興隆。
例如在戲院門口、中小學校集中區,
以及屋村的小販集中區等。
我也經常光顧雪糕單車,
但我買的多是雪木瓜、雪南華李等,
那酸酸的味道非常好吃。

雪糕單車後來發展成
雪糕電單車和現在的雪糕汽車,
是否能繼續保留其特色經營,
除了行業內人數的多寡之外,
也與小販政策有關。

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

跨年代的甜軟雪糕車

跨年代的甜軟雪糕車

 
香港民間有架雪糕車,
從1970年代中起經營至今。
售賣的軟雪糕,
我家幾代人都喜歡吃!
這些雪糕車行走於港九新界各地。
由於發牌限制,數量有限,
因此在街上只能偶爾見到。
每次看到,都感到很親切。
有時我在某條路旁看到雪糕車,
也會買一杯軟雪糕,在街上走著享用!
有時一家大小在某條路旁看到這輛雪糕車,
也會一起各買一杯軟雪糕,
一起享受跨年代的甜軟。
 
 

2016年2月3日星期三

童年時甜到漏的回憶。。。

童年時很喜歡吃大白兔奶糖,
因為她又甜又濃奶味。 


 但那時我們很少會用自己的零用錢,
去買這些正經八八的糖果來吃的 。
我們其實多在農曆新年時吃到大白兔奶糖的,
因為那時大白兔奶糖是糖果全盒必有的糖果之一。
× × ×

現在我們都變成大人了,
農曆新年的糖果全盒的糖果,
也都由我們決定其糖果組合了!
現在我很多時仍會買些大白兔奶糖伴盒,
給自己懷舊一番!


但其實我現在都很少吃她了,因為嫌她太甜太濃奶味!

× × ×
不知現在的大白兔奶糖,
有沒有出品少奶少甜的非原味品種呢?

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

糴米為了飯香


  

香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很多米舖出售米。
顧客買米的行為稱為糴米。
米舖出售多種米。
顧客可以一斤斤地糴米,也可以混合購買不同的米。
如果買少於三四斤,可以自己提回家!
若買三、二十斤,米舖會送貨!
我記得那時我們家會叫米舖送貨。
既然他們會送貨,
我們也會順便多買一些糧油食品,
如食油或醬油等!
米舖的送貨大力士通常用麻布袋裝載幾十斤的米,
送到我們家,還會幫忙倒入米缸呢!

以前香港流行一句俗語:「乜乜多過米舖」,
意思是某些事物的數量非常多,
曲線證明那時香港真的有很多米舖。

因為米舖多,各家都需要爭取生意!
各自會想一些方法來吸引顧客。
例如,當時有些米舖每年都送日曆給顧客或潛在顧客,
上面大大地寫上地址和電話,方便顧客糴米。
這算是那些年樸素的市場推廣!
據說,那時有些送米的電台廣播廣告是:
「有嘢送呀,有嘢送,買米有嘢送呀!」、
「有乜送呀?」、
「買米有人送!」

現在米舖不多了,
超級市場出售不同分量的真空包裝的米:
一公斤、二公斤、五公斤、八公斤、十公斤等包裝。
顧客購買包裝米可以自己從超市提回家,
也可以要求超市送貨!

但我現在仍然偶爾會趁這些已經不多的米舖購買幾斤米!
我會混合購買不同的米,
以煲煮出特別口感及米香的飯。
我最喜歡蝦仔米飯,30% 新米、70% 舊米,
最好用來做米香四溢的炒飯!

2015年9月18日星期五

月圓之夜浸豬籠(中秋節溫情版)

豬仔餅


我記得小時候過中秋,
有一種叫做【豬仔餅】的餅食。
【豬仔餅】是一個用小膠籠裝著豬形小烤甜餅的點心!
小膠籠上還有一些紙花裝飾。

賣月餅的茶樓或店鋪,除了展示各種月餅,
還掛滿了這些【豬仔餅】!
不知這些【豬仔餅】是買月餅的贈品,
還是可以獨立購買。
總之,父母買了月餅回家,
總有一兩個這樣的【豬仔餅】讓我們的小朋友玩!

一般小朋友都不喜歡吃月餅,
但對【豬仔餅】卻很有興趣常常拿來玩。

在我的記憶中,
【豬仔餅】也不太好吃,
但卻是一份很好玩的玩意——月圓之夜浸豬籠。
這也印證了那些當時常在粵語殘片中描述的浸豬籠故事。

2015年8月24日星期一

變成精神食糧的生命麵包


在六十年代中,我還在讀小學。
父親每天會給我們每人一毫子作零用。
如果用來買早餐,
一毫子可以買一碗柴魚花生粥、
一碟豬腸粉、一碗花生糯米飯、
一兩個魚肉燒賣或豬肉粉果、以及一個麵包等等。
上學之前,我們總是先吃個早餐,
這些早餐則輪著吃遍,因為常常變換口味,所以不會吃厭!
如果某一天我想買麵包當早餐,
我會買一個脆卜卜的豬仔包(我的最愛)!
我自己很少會買那種一片片無甚花巧的白方包當早餐。
但我也常常吃得到白方包。
在家裡,我們常常吃得到白方包!
家中小孩多,全是化骨龍,
爸媽會購買一些經濟實惠的乾糧,
如餅乾或一磅白方包,放在家裡,
誰肚子餓就自己拿來吃!
那時候吃白方包,如果不吃麵包邊,
長輩會責備我們浪費食物,
要我們把方包連麵包皮一起吃。
我記得在九龍仔泳池門口,
有一個小販推車檔,專賣炸麵包。
那些是用麵包皮蘸麵粉油炸而成的!
喜歡甜食的客人,
可以用小販提供的砂糖灑在炸麵包上增加風味。
我記得,炸麵包大概是一毫子一條吧!
買的人也不少!
可見那時物質匱乏,民生生活善用食材。
因此,我到現在吃白方包也仍是整塊吃。
那時我們是怎麼吃白方包的?
平常隨便想吃塊白方包,
通常會灑上砂糖或抹上煉奶,
已經是很經濟實惠又好味的充饑食糧。
在特別的場合,比如小學的年度郊遊旅行,
許多同學會用白方包夾午餐肉作午餐,美味無窮。


白方包和另一種特別的食糧也很搭配,
這是一種精神食糧,指的是實體字典。
這讓生命麵包變成了精神食糧。

變成精神食糧的生命麵包
生命麵包


我記得那時候嘉頓生產的磅裝《生命麵包》,
曾經還送小型英漢字典。
我們可以用一定數量的包裝紙,
換取一本小型袋裝英漢字典。
那時代有什麼不懂,
其中一種方法就是查實體字典或專科工具書等。
商品贈送字典算是一種有教育意義的宣傳手法。
我記得這本字典是一部初級英漢字典,較適合小學生使用。
因為我家常常購買這種磅裝麵包,
我們也可以換到一兩本。
那時我還在讀小學初級,
所以這本字典很適合我,我還霸佔了一本私用,
直到這本字典無法滿足我的學習需要,
我才開始選擇更符合我需求的字典或工具書。
那時我開始要應付升中試,
需要的參考書、字典或工具書的內容和程度,
則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