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銀行現在的總行大廈外形像個“日”字,
而以前的總行大廈外形則像個“山”字。
新舊大廈的外形差異很大,
但它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卻沒有太大區別:
新舊大廈的前方,
都沒有高大的建築物擋住景觀,
一路延伸向海。
有一個都市傳說,
滙豐銀行因風水原因,
早已購買了總行前方的所有地皮,
並且不會在其上興建高大建築物擋住景觀,
以確保總行大廈永遠享有海景。
不知這個都市傳說是真是假,
在這個地皮價格大升大跌的年代,
時間會證明這個傳說的真假!
 |
灣仔和昌大押1960s |
近年,香港流行起屏風樓,
這些屏風樓可以多至由
八幢十幢樓高五六十層的樓宇相連組成,氣勢磅礴!
住在那裡的人憑窗外望,
頗有君臨城下的感覺。
回到一百年前,
那時有沒有屏風樓呢?
那時的樓宇主要是單幢幾層樓高的,
也有幾幢樓相連而成,
與當時其他單幢樓宇相比,
可以被視為當年的“屏風樓”!
例如香港灣仔莊士頓道的和昌大押排樓,
由四幢四層高的樓宇相連組成。
當年住在那裡的人憑窗外望,
也一定有著符合當年民生期望的君臨城下的氣概!
與和昌大押同類的排樓,
最初的原貌是每個居住單位都設有大型長廊式陽臺
(比現在的劏房還要大)。
後來,長廊式陽臺的外圍都裝上了窗戶,
擴大了室內的實用空間。
這類排樓都逃不過被拆卸重建的命運,
唯有和昌大押排樓,
於2007年被市區重建局收購保育,
得以翻新成為如今所見的商店和食肆。
哦,這種風琴式鐵閘門……
這些風琴式鐵閘門近年來已經很少見。
現在流行的鐵閘門主要是捲軸式。
至於為何這種風琴式鐵閘門漸漸被淘汰,
我也不太清楚原因。
可能主要是出於實用或美感的考量。
以前這種風琴式鐵閘門下的店舖,
多為小商販經營的家庭式店舖,
不知有多少人靠經營這些店舖養活了多少家庭。
現在店鋪的租金很貴,
小商販很難負擔得起經營這些店鋪,
自己做老闆。
這種多屬於小商販的家庭式店舖的風琴式鐵閘門,
也因此更快被淘汰了。
也因而更快被淘汰著呢。。。
 |
圓角唐樓 |
在香港,戰前的唐樓所剩無幾,
圓角唐樓更是鳳毛麟角!
據報道,現在只剩下三幾幢!
圓角唐樓的圓角,
一定比直角更難建!
這是為了什麼原因而建的呢?
可能純粹是為了美觀!
但我懷疑還有一個更實用的原因。
這些圓角唐樓沿窗邊設計成有頂露台,
露台內部才是居住範圍。
每樓層的露台角,不是直角而是圓角,
目的應該是讓露台使用者經過露台角時,
可以“掟過靚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