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1950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1950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

糴米為了飯香


  

香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很多米舖出售米。
顧客買米的行為稱為糴米。
米舖出售多種米。
顧客可以一斤斤地糴米,也可以混合購買不同的米。
如果買少於三四斤,可以自己提回家!
若買三、二十斤,米舖會送貨!
我記得那時我們家會叫米舖送貨。
既然他們會送貨,
我們也會順便多買一些糧油食品,
如食油或醬油等!
米舖的送貨大力士通常用麻布袋裝載幾十斤的米,
送到我們家,還會幫忙倒入米缸呢!

以前香港流行一句俗語:「乜乜多過米舖」,
意思是某些事物的數量非常多,
曲線證明那時香港真的有很多米舖。

因為米舖多,各家都需要爭取生意!
各自會想一些方法來吸引顧客。
例如,當時有些米舖每年都送日曆給顧客或潛在顧客,
上面大大地寫上地址和電話,方便顧客糴米。
這算是那些年樸素的市場推廣!
據說,那時有些送米的電台廣播廣告是:
「有嘢送呀,有嘢送,買米有嘢送呀!」、
「有乜送呀?」、
「買米有人送!」

現在米舖不多了,
超級市場出售不同分量的真空包裝的米:
一公斤、二公斤、五公斤、八公斤、十公斤等包裝。
顧客購買包裝米可以自己從超市提回家,
也可以要求超市送貨!

但我現在仍然偶爾會趁這些已經不多的米舖購買幾斤米!
我會混合購買不同的米,
以煲煮出特別口感及米香的飯。
我最喜歡蝦仔米飯,30% 新米、70% 舊米,
最好用來做米香四溢的炒飯!

2015年10月17日星期六

很少再粉墨登場的粉筆



在家大掃除時,發現了一小盒粉筆。
這勾起了一些讀書時代的回憶。
在讀書的時代,包括中學和小學,
學校的教室都是用黑板和粉筆。
我記得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寫滿資料後,
有些老師會自己擦黑板;
有些老師會叫學生值日生來擦。
擦黑板時,整個班房都是粉筆塵;
的是,那時老師和學生都未懂得帶口罩;
整天吸粉筆塵,無論是職業老師還是學生,
都容易得上職業病。
頑皮的學生有時會玩粉筆戰,
互擲粉筆!
禁忌是擲粉擦;
擲粉擦容易造成嚴重傷害;
這已經超越了嬉戲的限度!
其實在教室之外,
很少有機會用到粉筆,
這小盒粉筆是讓小孩子在小黑板上學習塗鴉的。
小孩子們都長大了,
這小盒粉筆真的再沒有什麼用了!



2015年10月11日星期日

我們竟在戰前唐樓的圓角處邂逅


圓角唐樓



在香港,戰前的唐樓所剩無幾,
圓角唐樓更是鳳毛麟角!
據報道,現在只剩下三幾幢!
圓角唐樓的圓角,
一定比直角更難建!
這是為了什麼原因而建的呢?
可能純粹是為了美觀!
但我懷疑還有一個更實用的原因。
這些圓角唐樓沿窗邊設計成有頂露台,
露台內部才是居住範圍。
每樓層的露台角,不是直角而是圓角,
目的應該是讓露台使用者經過露台角時,
可以“掟過靚彎”吧!




2015年9月3日星期四

恰如其分的慢活叮叮車

恰如其分的慢活叮叮車
香港的電車有過百年的歷史!

它總是獨自在各區的來往通道中間的軌道上行駛。
有時來往通道塞車,
但中間的軌道上的電車反而暢通無阻;
相反的情況也經常出現。

我只是想說,
電車和其他行駛在來往通道的交通工具之間的
相互影響其實不大。

有人說電車經常導致大塞車,
並建議移走電車,
這在功能上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提議。

更不用說移走電車這種難能可貴的
可移動文化遺產(moving heritage),
這是破壞香港城市景觀特質的愚蠢舉動!

沒有電車的香港島,
就變成了一個和九龍半島沒有甚麼分別的
九龍外島而已。

 

2015年8月30日星期日

香港的中國學生周報

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
國學生周報


《中國學生周報》是
香港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的文藝週報。
內容包括文藝創作、電影、美術、社會思潮等等。

用現在的術語,
這是以文青為對象的紙媒。
以前沒有 Blog、Facebook、Twitter、
YouTube、Instagram 等網絡平台,
年輕人或任何人想要公開發表自己的創作,
他們只能投稿至一些報紙和刊物。

因為要經過挑選,
長期有稿件發表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創作能力的作者。
他們因此成長為以創作為生的文創人士。
《中國學生周報》培養了不少知名的文創人士。

這些報紙和刊物,
當然有權選擇他們覺得合適的投稿。
但一經採用,都會向投稿人支付稿費。
即使是那些小本經營,
甚至是艱難經營的報紙和刊物,
也無論如何都會向投稿人支付一點微薄的稿費,
以表達對投稿人及其創作的一點尊重。
不像現在許多網絡平台,只要求無償投稿,
還好像很看得起你,給你曝光的機會!

我以前也向一些報紙和刊物投稿,
既可以發表創作,又能獲得一些稿費,
許多生活的動力和趣味就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