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0閱讀之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0閱讀之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8月30日星期二

[牛仔]的[契爺]其實是他的爸爸

在1970至1980年代初的香港,
王司馬在《明報》副刊每日連載的
《契爺與牛仔》四格漫畫非常受歡迎。
漫畫描述了「契爺」和「牛仔」兩父子之間的
日常生活與趣事,
還有其他角色如牛仔媽和小狗等穿插其中。
漫畫以白描風格表現形象,
通過構圖傳達意念,
少用文字對白,題材樸實溫馨,含蓄幽默,
是人人看得明白又入得屋的健康讀物。



我那時看《契爺與牛仔》,
連續看了也有十年八載了。
那時我凡事懷疑,但思想單純(或單線),
曾經奇怪過:我都由兒童長大成青少年了,
為甚麼牛仔從不會長大過?

其實,創作就是這回事,
不一定是實時記錄。
我們作為讀者,也不一定祗
對號代入某一特定角色的。
我可以代入牛仔的角色,
其實我也可以代入契爺的角色的。
正如 王司馬說,
「昨天,今天,牛仔是我的孩子。
明天,牛仔是我的孩子的孩子。」

角色由讀者轉換,
牛仔就可以永遠不用長大。

那時我連續看《契爺與牛仔》已經十多年。
我凡事懷疑,但思想單純(或單一),
曾經奇怪:我已從兒童長大成青少年,
為甚麼牛仔卻從不會長大?

其實,創作就是這樣,不必實時記錄。、
作為讀者,我們不必僅僅對號入座某一特定角色。
我可以代入牛仔的角色,
也可以代入契爺的角色。
正如王司馬所說:
「昨天,今天,牛仔是我的孩子。
明天,牛仔是我的孩子的孩子。」

角色由讀者轉換,
牛仔就可以永遠不長大。



2015年8月30日星期日

香港的中國學生周報

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
國學生周報


《中國學生周報》是
香港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的文藝週報。
內容包括文藝創作、電影、美術、社會思潮等等。

用現在的術語,
這是以文青為對象的紙媒。
以前沒有 Blog、Facebook、Twitter、
YouTube、Instagram 等網絡平台,
年輕人或任何人想要公開發表自己的創作,
他們只能投稿至一些報紙和刊物。

因為要經過挑選,
長期有稿件發表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創作能力的作者。
他們因此成長為以創作為生的文創人士。
《中國學生周報》培養了不少知名的文創人士。

這些報紙和刊物,
當然有權選擇他們覺得合適的投稿。
但一經採用,都會向投稿人支付稿費。
即使是那些小本經營,
甚至是艱難經營的報紙和刊物,
也無論如何都會向投稿人支付一點微薄的稿費,
以表達對投稿人及其創作的一點尊重。
不像現在許多網絡平台,只要求無償投稿,
還好像很看得起你,給你曝光的機會!

我以前也向一些報紙和刊物投稿,
既可以發表創作,又能獲得一些稿費,
許多生活的動力和趣味就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