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星期六

未能超越“滴滴仔”水平的課餘活動

乒乓球 + 乒乓球球拍


 
在小學時,
我玩得不錯的球類有很多,
唯獨乒乓球打得不好!
對於兒童來說,
初學乒乓球通常都是從打“滴滴仔”開始的:
乒乓球在檯面上彈起,
用球拍打向對方的檯面。
對方再用球拍將乒乓球打回來。
乒乓球在檯面上彈一下,球員就打一下,節奏穩定且緩慢,
雙方這樣互相交波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但這樣打球會變得很無趣。
球技好的自然會突然發出一板快球給對方。
我永遠學不會擋球,
也無法學會其他需要技巧的攻防方法。
即使有一塊很好的球拍也無濟於事!
超越“滴滴仔”水平的對手,
很快會尋找同水準的對手對打,
不再對我這種“滴滴仔”水平的對打感興趣。

我再大一點,就更不敢和人打乒乓球了,
因為已經牛高馬大,還打“滴滴仔”
,想笑死人咩!

2017年11月23日星期四

書高和寡的書屋

樓上書屋


旺角向來是樓上書屋的集中地。
西洋菜南街一帶有最多書屋。
以前的租金較便宜,
書屋已經需要開在樓上以減低支出。
二樓或閣樓的租金比地舖便宜很多。
而現在租金昂貴,書屋需要開在更高的樓層,
能減少租金的負擔。
現在許多書屋都搬到了四、
五樓或更高的樓層,
有一兩間甚至搬到了七、八樓。
書屋主要依賴熟客生意,
雖然書屋位於較高的樓層,
但仍能吸引一定的捧場客。。




2017年11月12日星期日

很negative的負影像

在菲林年代,
相機用菲林來捕捉影像。
菲林是一筒筒的膠卷,
內裡卷著一卷可以拍攝12、24或36張相片的膠片。
沖洗出來的膠片,

再用底片沖曬出相片。
 
相片底片
 
曬出來的相片是正片:
 
 
 

在現在這個數碼相機的時代,
拍照不再需要菲林來捕捉影像,
也不再有負影像的底片。
這並不值得可惜,
因為負影像一般不美,
很negative!。
做人還是positive好些。
 

 
 
 

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

雞蛋仔原味


以前的雞蛋仔只有一種味道,
那就是其原材料的味道:
雞蛋和麵粉的味道。
我們現在稱之為原味。
 
 
而家雞蛋仔想到什麼味,
就可以做成什麼味。
有咸有甜有海鮮有肉,
款式多以滿足人人不同的口味!
以下是幾款較多見的味道:

而現在的雞蛋仔,
想要什麼味道,就可以做成什麼味道。
有鹹的、有甜的、還有海鮮和肉類,
款式繁多,以滿足每個人的不同口味!
以下是幾款較常見的味道:

 
朱古力味:
 
 
綠茶味:

 
芋頭味:


2017年10月24日星期二

敗部復活的雞蛋仔


 



「雞蛋仔」這種街頭小吃,
在1950至60年代,它是一種平價小食。
雞蛋仔的主要食材包括
雞蛋、麵粉和砂糖等,製成蛋漿,
然後注入雞蛋形的鐵模夾中,
接著將鐵模夾放在火炭或熱爐上,
轉動底面進行烘烤,將蛋漿烘熟,
製成一板外脆內軟的「雞蛋仔」。
一板「雞蛋仔」大約有三十個雞蛋形的小包,
有人會逐個撕下雞蛋小包來吃;
有些人則會整板「雞蛋仔」一口口地咬著吃,
喜歡怎麼吃就怎麼吃!
在食材和製作上,
「雞蛋仔」顯然是一種相對粗糙的小吃:
我記得以前一板「雞蛋仔」只賣一兩毫,
與一個菠蘿包或豬仔包價格相當。
但一板「雞蛋仔」大約有三十個雞蛋形的小包,
因為有玩具的元素,所以很受小朋友歡迎。
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一
般人吃小吃時也轉向更精緻的食物了。
因此,「雞蛋仔」在1970至80年代,
幾乎完全消失在市面上。
直到1990年代,
大家開始將消失的街頭小吃視為懷舊的對象,
其中就包括「雞蛋仔」!
到了2000至2010年代,
漸漸有小吃店以懷舊為招徠,
開始重新販售「雞蛋仔」,發現銷量不錯,
受到本地市民和遊客的歡迎。
如今,「雞蛋仔」已成為許多小吃店的常設小吃。
「雞蛋仔」終於重新成為香港流行街頭小吃的一部分。
對「雞蛋仔」的歷史不甚了解的食客,
在吃「雞蛋仔」時也沒有太多懷舊情懷,
只是覺得好吃就吃!
如今,「雞蛋仔」早已東山再起!

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紅白膠波的本原色相




我在這裡畫的插圖多以黑白色調為主,
這算是一種作畫的取向吧。
但有時為了特別的物品,
也會加畫一兩幅彩色版本!
紅白膠球使用了兩種固定顏色,非常專一,
像“註冊”顏色一般!人人一看便能潛意識地認出。
因此,在畫紅白膠球時,
必須加畫一幅彩色版本!
這樣才算是真正畫過紅白膠球!

 
————

2017年10月12日星期四

紅白膠波的阿基里斯腳跟(Achilles' heel)

http://fransobject.blogspot.com/search?q=%E7%B4%85%E7%99%BD%E8%86%A0%E6%B3%A2%E4%BB%94

 


2017年10月12日星期四

紅白膠波的阿基里斯腳跟(Achilles' heel)



在小學時期,男孩子們都喜歡踢足球。
幾個男孩聚在一起,就開始踢球。
踢得多了,便開始分工。
有些專職前鋒,有些擔任後衛,
還有些則擔任守門員。
然後還會組成一支球隊,
與其他球隊比賽,看起來很專業!
但畢竟只是小學生,
踢的並不是沉重的小型皮足球,
而是一種輕飄飄的紅白膠球。
這些膠球是整個吹出來的,球內充滿氣,
若漏氣就不能踢了。
膠球有一個充氣的凸出收口,
這個凸出的收口一磨損,球就會漏氣!
所以我們買了一個新膠球,
在踢之前,先用膠布將這個收口貼實,
以延長膠球的壽命。


____

紅白膠波的本原色相
14/10/17上午5:53
https://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182857268149827020#editor/target=post;postID=6895092872874219472;onPublishedMenu=template;onClosedMenu=template;postNum=44;src=link
 
 

2017年9月24日星期日

中秋節的菱角回憶




我記得以前中秋節的應季時令水果,
包括沙田柚、柿子和菱角。
如今的中秋應季水果,已很少見到黑菱角了。
煮熟時,黑壓壓的菱角,它的肉卻是白雪般的。
小時候吃過,味道有點像馬蹄,
但比馬蹄乾燥,水分較少。

我自己並不太喜歡吃。
但那對像牛角的黑菱角,
對小孩子來說,十分有趣,
我記得小時候真的把它當玩具來玩。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中秋節的孩子們更重視玩樂而非美食。
對黑菱角的印象和回憶,
仍然與那段好玩的時光更有關聯呢!

2017年8月27日星期日

慢慢的去影一幅相留念


 
什麼是慢活?
拍攝一幅照片,都需要調整光圈、快門和距離。
拍完一幅照片,還要手動轉換到下一幅菲林底片。
這樣拍攝,想要快速也難。
這樣拍照就是慢活,慢慢享受生活。

我家以前有一部全手動的風琴式菲林相機,
在拍攝之前,相機的鏡頭藏在機身內。
要拍攝,首先要推出風琴袋,將鏡頭伸出,
然後望向觀景孔,手動調整光圈、快門和距離,
確定拍攝方式後,才按下快門。
慢慢拍攝一幅相,
可以細細享受優雅的生活步伐!
用一部古董手動風琴式菲林相機拍攝一幅相,
更能慢慢享受古雅的生活步伐!

2017年8月6日星期日

磅一磅我的運程的重量

自助磅重機


以前,許多戲院和茶樓都設有一部自助磅重機。
使用者在磅重時,需先握住扶手,
站在踏台中央,等待輪盤停穩。
投入一枚硬幣後,磅重機會吐出一卡。
卡上顯示重量,還有運程預測。
以前的人對身體的重量真的那麼重視嗎?
一定有市場需求,
才會煞有介事的設計出這麼精緻的磅重機,
讓人付費自助磅重吧!
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
使用者可能只是想測測自己的運程。
至於重量,不知是否與運程有關?
又或者,磅重機磅的並非使用者的重量,
而是他運程的重量。


2017年7月29日星期六

那一架國泰747降落在香港啟德機場

 

以前香港的航空公司不如現在多,
國泰航空公司幾乎成為香港的御用航空公司。
當時客機的類型和型號不多,
747客機是全世界航空公司最廣為採用的型號。
國泰航空公司的747客機,
成為我們心目中理所當然的香港御用客機。
這些香港御用客機,
日以繼夜地頻繁在九龍市中心的香港啟德機場起降。
香港啟德機場早於1997年停用,
隨後由位於大嶼山的香港國際機場取代。
而747客機這一型號,
也在不久前退役。
但在許多人的記憶中,
依然記得那架國泰747降落在香港啟德機場。

2017年7月17日星期一

自我膨脹的便攜式音樂載體


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一經出現,
便解放了依賴黑膠唱片及唱片機所產生的音源,
不再受限於器材裝置的既定範圍。



拿著卡式播錄機,
隨時隨地錄音和聽音樂都變得非常方便。
這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產品市場,
隨之而來的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
以滿足用戶不斷提升的需求。
除了單聲道的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
還有雙聲道的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
以更好地配合已經普及的立體聲音源,
提供立體聲的音響效果。
某些產品的喇叭數量也有所增加,
每個聲道從單喇叭改用高低音雙喇叭,
以提升播放音質。
還有產品採用更高技術要求的組件,
能夠使用高質素的音樂帶。


大型的高低音喇叭卡式播錄收音機

我家的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換過一次。
舊一部是單聲道的,再買的一部是双聲道的。
之後就沒有再買手提卡式機了,
因為家裡買了大型Hi-Fi音響套裝機去聽音樂了。
我們都學著做Hi-Fi初級發燒友了。

回到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這個產品,
生產商為了追追逐市場,
加在機上的功能及組件越加越多,
例如有些產品安裝了兩個卡式帶機,
增加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帶錄帶的功能。
但機身的體積於是越來越大。

其中有一線產品去到盡,
將每種功能組件都加到機上,
令其體積和重量超出一般人的方便使用的極限。
產品的體積和重量與其便攜本意背馳。

我家的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換過一次,
舊的一部是單聲道的,
而新買的則是雙聲道的。
之後就沒有再購買手提卡式機了,
因為家裡購買了大型Hi-Fi音響套裝來聽音樂。
我們也開始學習成為Hi-Fi的初級發燒友。
回到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這個產品,
生產商為了追逐市場需求,
在機器上增加的功能和組件越來越多。
例如有些產品安裝了兩個卡式帶機,
增添了一個非常實用的錄帶功能。
但因此機身的體積也越來越大。
其中某些產品過度追求功能,
將各種功能組件一一加到機上,
使其體積和重量超出一般人方便使用的極限。
產品的體積和重量與其便攜的初衷背道而馳。


因此,這類超大型的雙卡式多喇叭機型,
不太受到廣大市場的接受,
過猶不及,只能曇花一現!

2017年7月8日星期六

電話亭內的無話風景

 
 
 
以前我們還未人人都有智能電話隨身的年代,
街上有很多公眾電話亭,
入一個定額硬幣,
就可以打通一次電話。
有些公眾電話亭還有門,
關了門就可以大大聲講私人事;
或者靜靜聽對方講的情話。

 有什麼事要講,最好在一通電話說完,
否則又要再入硬幣,延長可以通話的時間。
如果趕不及入硬幣因而電話斷了線,
就要重新打通另一個電話逐說,
這種情況多是情侶鬧別扭時常會發生,

他或她突然收了線,
還有說話未說完,
還是要再打另一個電話看對方接不接線。
 
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有手機了,
很少人會用到公眾電話。
但世事難講,
也有些情況要用到公眾電話作緊急用途,
 少人用也要有,
算是給人方便的一種社會服務吧。


還有,現在也很少人有硬幣在身,
電話亭也用現金卡或信用卡了,
否則就不夠與人方便了。
 
 
在智能電話普及之前,
街上有很多公眾電話亭,
投入一枚定額硬幣,
就可以撥打一次電話。
有些公眾電話亭還設有門,
關上門就可以大聲講私人事;
或靜靜地聽對方講情話。
如果有事情要講,
最好在一通電話內說完,
否則又要再投幣,
延長通話時間。

如果來不及投幣導致電話斷線,
就要重新撥打另一個電話繼續說,
這種情況常常在情侶鬧別扭時發生,
他或她突然掛斷,而有話未說完,
仍然要再撥打另一個電話看看對方是否接聽。

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
很少有人會使用公眾電話。
但世事難料,
仍然有些情況需要使用公眾電話作為緊急用途。
 少人用也要有,
算是一種方便市民的社會服務吧。

而且現在很少人隨身攜帶硬幣,
電話亭現在也可以使用現金卡或信用卡,
否則就難以與人方便了。

2017年6月25日星期日

黄金位置的永遠海景



滙豐銀行現在的總行大廈外形像個“日”字,
而以前的總行大廈外形則像個“山”字。
新舊大廈的外形差異很大,
但它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卻沒有太大區別:
新舊大廈的前方,
都沒有高大的建築物擋住景觀,
一路延伸向海。

有一個都市傳說,
滙豐銀行因風水原因,
早已購買了總行前方的所有地皮,
並且不會在其上興建高大建築物擋住景觀,
以確保總行大廈永遠享有海景。
不知這個都市傳說是真是假,
在這個地皮價格大升大跌的年代,
時間會證明這個傳說的真假!

2017年4月15日星期六

慢活著的電錶

電錶



許多幾層高的舊唐樓是沒有電梯的,
上下樓一定要用樓梯。
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地下樓梯的牆上,
安裝了許多舊式電錶。

這些電錶應該是許多住戶用電的分錶,
安裝在地下樓梯的牆上,方便抄錶。

我很喜歡觀察這些電錶:
電錶中間有個圓盤不停但緩慢地轉動;
許多標板上的數字也不停但緩慢地跳動,
讓人感到悠閒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