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

雞蛋仔原味


以前的雞蛋仔只有一種味道,
那就是其原材料的味道:
雞蛋和麵粉的味道。
我們現在稱之為原味。
 
 
而家雞蛋仔想到什麼味,
就可以做成什麼味。
有咸有甜有海鮮有肉,
款式多以滿足人人不同的口味!
以下是幾款較多見的味道:

而現在的雞蛋仔,
想要什麼味道,就可以做成什麼味道。
有鹹的、有甜的、還有海鮮和肉類,
款式繁多,以滿足每個人的不同口味!
以下是幾款較常見的味道:

 
朱古力味:
 
 
綠茶味:

 
芋頭味:


2017年10月24日星期二

敗部復活的雞蛋仔


 



「雞蛋仔」這種街頭小吃,
在1950至60年代,它是一種平價小食。
雞蛋仔的主要食材包括
雞蛋、麵粉和砂糖等,製成蛋漿,
然後注入雞蛋形的鐵模夾中,
接著將鐵模夾放在火炭或熱爐上,
轉動底面進行烘烤,將蛋漿烘熟,
製成一板外脆內軟的「雞蛋仔」。
一板「雞蛋仔」大約有三十個雞蛋形的小包,
有人會逐個撕下雞蛋小包來吃;
有些人則會整板「雞蛋仔」一口口地咬著吃,
喜歡怎麼吃就怎麼吃!
在食材和製作上,
「雞蛋仔」顯然是一種相對粗糙的小吃:
我記得以前一板「雞蛋仔」只賣一兩毫,
與一個菠蘿包或豬仔包價格相當。
但一板「雞蛋仔」大約有三十個雞蛋形的小包,
因為有玩具的元素,所以很受小朋友歡迎。
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一
般人吃小吃時也轉向更精緻的食物了。
因此,「雞蛋仔」在1970至80年代,
幾乎完全消失在市面上。
直到1990年代,
大家開始將消失的街頭小吃視為懷舊的對象,
其中就包括「雞蛋仔」!
到了2000至2010年代,
漸漸有小吃店以懷舊為招徠,
開始重新販售「雞蛋仔」,發現銷量不錯,
受到本地市民和遊客的歡迎。
如今,「雞蛋仔」已成為許多小吃店的常設小吃。
「雞蛋仔」終於重新成為香港流行街頭小吃的一部分。
對「雞蛋仔」的歷史不甚了解的食客,
在吃「雞蛋仔」時也沒有太多懷舊情懷,
只是覺得好吃就吃!
如今,「雞蛋仔」早已東山再起!

2017年8月27日星期日

慢慢的去影一幅相留念


 
什麼是慢活?
拍攝一幅照片,都需要調整光圈、快門和距離。
拍完一幅照片,還要手動轉換到下一幅菲林底片。
這樣拍攝,想要快速也難。
這樣拍照就是慢活,慢慢享受生活。

我家以前有一部全手動的風琴式菲林相機,
在拍攝之前,相機的鏡頭藏在機身內。
要拍攝,首先要推出風琴袋,將鏡頭伸出,
然後望向觀景孔,手動調整光圈、快門和距離,
確定拍攝方式後,才按下快門。
慢慢拍攝一幅相,
可以細細享受優雅的生活步伐!
用一部古董手動風琴式菲林相機拍攝一幅相,
更能慢慢享受古雅的生活步伐!

2017年7月8日星期六

電話亭內的無話風景

 
 
 
以前我們還未人人都有智能電話隨身的年代,
街上有很多公眾電話亭,
入一個定額硬幣,
就可以打通一次電話。
有些公眾電話亭還有門,
關了門就可以大大聲講私人事;
或者靜靜聽對方講的情話。

 有什麼事要講,最好在一通電話說完,
否則又要再入硬幣,延長可以通話的時間。
如果趕不及入硬幣因而電話斷了線,
就要重新打通另一個電話逐說,
這種情況多是情侶鬧別扭時常會發生,

他或她突然收了線,
還有說話未說完,
還是要再打另一個電話看對方接不接線。
 
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有手機了,
很少人會用到公眾電話。
但世事難講,
也有些情況要用到公眾電話作緊急用途,
 少人用也要有,
算是給人方便的一種社會服務吧。


還有,現在也很少人有硬幣在身,
電話亭也用現金卡或信用卡了,
否則就不夠與人方便了。
 
 
在智能電話普及之前,
街上有很多公眾電話亭,
投入一枚定額硬幣,
就可以撥打一次電話。
有些公眾電話亭還設有門,
關上門就可以大聲講私人事;
或靜靜地聽對方講情話。
如果有事情要講,
最好在一通電話內說完,
否則又要再投幣,
延長通話時間。

如果來不及投幣導致電話斷線,
就要重新撥打另一個電話繼續說,
這種情況常常在情侶鬧別扭時發生,
他或她突然掛斷,而有話未說完,
仍然要再撥打另一個電話看看對方是否接聽。

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
很少有人會使用公眾電話。
但世事難料,
仍然有些情況需要使用公眾電話作為緊急用途。
 少人用也要有,
算是一種方便市民的社會服務吧。

而且現在很少人隨身攜帶硬幣,
電話亭現在也可以使用現金卡或信用卡,
否則就難以與人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