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星期一
2025年3月22日星期六
2025年3月20日星期四
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
2025年3月18日星期二
2025年3月17日星期一
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
《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圖文展》 -工作室開放日展覽-2025
「ADC 藝術空間(黃竹坑 Landmark South)」
將於3月22日至3月23日(星期六及日)
舉辦 【凝】藝術工作室開放日。
屆時將會有超過20間藝術工作室開放予公眾參觀。
我也有參與,會舉辦一個小型畫展及分享會。
標籤:
工作室開放日展覽2025,
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圖文展
2022年1月30日星期日
一隻膠唱片或一餅卡式帶有兩面 - A面和B面~
我在初中時開始喜歡聽中西流行曲。
父親買了一部單聲道的卡式錄音帶收音機,
於是我也開始用卡式帶來聽歌。
歌聽得多,我對音響的要求逐漸提高,
儲夠錢後買了一套包括唱片機的入門級音響(HiFi)套裝,
並開始購買唱片來聽。
事實上,卡式錄音帶出現時,
膠唱片早已存在。
卡式錄音帶的操作相對方便簡單,
價格也更為大眾化。
它的出現迅速流行開來,
但並不能完全取代膠唱片,
因為膠唱片的音質比卡式錄音帶更加悅耳。
雖然唱片的音質明顯優於卡式帶,
但若想要唱片播放出更佳的音響效果,
則需要較高級的擴音系統。
我家的入門級HiFi套裝技術規格的水平不高,
唱片播放出的音響效果與卡式帶相比也並不突出。
但那時我更喜歡聽唱片,
主要是因為一套唱片通常包括
一個約一方呎大小的封套,封面、封底和內頁通常設計精美,
可能是歌星或樂隊的照片,也可能是藝術設計,
對喜愛視覺藝術的我來說非常吸引。
唱片封套還常附有豐富的資料和歌詞,
這些資料非常耐讀,常常讓我愛不釋手。
相比之下,卡式帶的面積小巧,只能承載較少的圖文資料,
因此在這方面對我來說吸引力不如唱片。
卡式帶和膠唱片各有優缺點:
卡式帶攜帶方便,而膠唱片則聲音甜美柔順。
因此,卡式錄音帶的出現並未立即完全取代膠唱片。
那時我同時聽卡式帶和膠唱片。
但當CD作為一種革命性的音樂載體出現時,
它能立即取代卡式帶和膠唱片。
卡式帶和膠唱片都是透過物理接觸
來生成模擬(analogue)訊號,
而CD則是以二進位(1/0)數據
儲存來生成數碼(digital)訊號,聲音更乾淨、雜音更少、
操作方便、價格普及、種類繁多。
後來CD還能錄音,
因此對一般使用者來說,CD是更佳的選擇。
我很快就轉向聽CD了。
一張唱片或一盤卡式帶有兩面——A面和B面,
每面通常有五六首歌。
那時的音樂公司通常將他們認為較容易流行的歌曲安排在A面,而較難流行的則放在B面。
那時我聽歌通常跟著潮流聽熱門歌曲,
但也會刻意在B面尋找流行榜以外的歌曲,
以展現自己“獨特另類”的品味!
一旦CD出現,便完全取代了卡式帶和膠唱片。
同時,還被淘汰的還有唱片和卡式帶的雙面概念。
CD只有一面,
唱片公司在排列歌曲時不再考慮A面和B面的區別。
She Moves Through The Fair
Mr. Shuck 'n' Jive
Crying in my sleep
Watermark
2020年7月28日星期二
失落的逛實體書店的開心經驗
![]() |
辰衝辰衝書店 Swindon Book Co. Ltd. |
讀中學年代,開始喜歡看書,
自然也喜歡逛書店。
家住深水埗區,整個區祇有很少書店。
我常去的是在青山道的一間小型書店“學生書店”。
那裡有賣繁體書和簡體書的。
我多買簡體書,
因為書價較平宜。
例如一本有100多頁的簡體書書,
只賣港幣幾角錢。
而一本有100多頁的香港出版的繁體書的書價,
一般高兩三倍至約港幣兩三塊錢。
這所“學生書店”是一間小書店,
只賣內容普及的大路書。
要買其他書,我就要坐車到旺角或尖沙咀區。
旺角有很多書店,舊書攤及樓上書屋,
我買的多是香港及台灣出版的中文版的文史哲課外書及
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
若要買英文書外文書,
就一定要到尖沙咀的海運大廈內的辰衝書店及
九龍尖沙咀樂道的辰衝書店了。
辰衝書店內有很多英文版的美術及設計書,
價錢很貴,一般都要港幣幾十至幾百塊錢一本。
於我,這些新書在那時是
窺看外國世界美術新潮的一個方便窗口。
有時看到一兩本好想看的書,
緃使價錢高的都會買來看。
後來入了大學,因課程需要,
我仍常到辰衝買英文教科書。
但入職場後少看書了,於是也很少逛書店了,
到科技進步到電子書都普及化後,
看實體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而仍想看實體書的人,又可去網上書店購買!
於是更少人逛實體書店了。
由於市場萎縮,很多實體書店都先後結束營業。
幾個在1990年代經營得很好的連鎖書店大品牌包括
PAGE ONE(葉壹堂)及大眾書局(Popular)
都於2000年代前後倒閉。
本來以為辰衝圖書這間老牌書店,
能夠在一個急速萎縮的實體書店市場繼續生存下去,
但她也終要在2020年中結業,
改為網上經營。
逛書店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節目,
我逛書店很少空手而回,有時更更滿載而歸的,
是生活的一個小確幸。
現在要逛書店,少了選擇。
又是那句說話:“沒有了,才懂得珍惜”。
在中學時期,我開始喜歡看書,
自然也喜歡逛書店。
我家住在深水埗區,整個區域只有少數書店。
我常去的是青山道上的一間小型書店,名叫‘學生書店’。
那裡同時販售繁體書和簡體書。
我多買簡體書,因為其價格較為便宜。
例如一本100多頁的簡體書,價格只需幾角港幣。
而一本100多頁的香港出版的繁體書,價格一般高出兩三倍,
約需港幣兩三塊。
這間‘學生書店’主要販售一些內容普及的大眾書籍。
若要買其他書,我就得坐車到旺角或尖沙咀。
旺角有許多書店、舊書攤及樓上的書屋,
我主要購買香港及台灣出版的
中文版文史哲課外書、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
若要購買英文書或外文書,
就必須前往尖沙咀海運大廈內的辰衝書店,
以及九龍尖沙咀樂道的辰衝書店。衝書店裡有許多英文版的美術及設計書,價格不菲,一般需要幾十至幾百港幣。
對我來說,這些新書成為窺探外國美術新潮的一扇方便窗口。
有時看到一兩本非常想看的書,即使價格較高我也會購買。
後來進入大學,因為課程的需要,
我仍然經常到辰衝購買英文教科書。
但進入職場後我少看書了,因此也很少逛書店。
隨著科技進步,電子書逐漸普及後,
看實體書的人越來越少,
而仍想看實體書的人則可以選擇網上書店購買。
因此,更少人會逛實體書店。
由於市場萎縮,許多實體書店相繼結束營業。
幾個在1990年代經營良好的連鎖書店品牌包括:
PAGE ONE(葉壹堂)和大眾書局(Popular)
都在2000年代前後相繼倒閉。
原本以為辰衝圖書這間老牌書店能
在急速萎縮的實體書店市場中生存下去,
但她最終在2020年中結業,轉為網上經營。
逛書店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活動,
我逛書店很少空手而回,
有時甚至滿載而歸,這是生活中的一種小確幸。
現在逛書店的選擇變少了。
正如那句話所說:‘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