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星期二

失落的逛實體書店的開心經驗

辰衝辰衝書店 Swindon Book Co. Ltd.


讀中學年代,開始喜歡看書,
自然也喜歡逛書店。
家住深水埗區,整個區祇有很少書店。
我常去的是在青山道的一間小型書店“學生書店”。
那裡有賣繁體書和簡體書的。
我多買簡體書,
因為書價較平宜。
例如一本有100多頁的簡體書書,
只賣港幣幾角錢。
而一本有100多頁的香港出版的繁體書的書價,
一般高兩三倍至約港幣兩三塊錢。
這所“學生書店”是一間小書店,
只賣內容普及的大路書。
要買其他書,我就要坐車到旺角或尖沙咀區。
旺角有很多書店,舊書攤及樓上書屋,
我買的多是香港及台灣出版的中文版的文史哲課外書及
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
若要買英文書外文書,
就一定要到尖沙咀的海運大廈內的辰衝書店及
九龍尖沙咀樂道的辰衝書店了。 
辰衝書店內有很多英文版的美術及設計書,
價錢很貴,一般都要港幣幾十至幾百塊錢一本。
於我,這些新書在那時是
窺看外國世界美術新潮的一個方便窗口。
有時看到一兩本好想看的書,
緃使價錢高的都會買來看。

後來入了大學,因課程需要,
我仍常到辰衝買英文教科書。
但入職場後少看書了,於是也很少逛書店了, 

到科技進步到電子書都普及化後,
看實體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而仍想看實體書的人,又可去網上書店購買!
於是更少人逛實體書店了。
由於市場萎縮,很多實體書店都先後結束營業。
幾個在1990年代經營得很好的連鎖書店大品牌包括
PAGE ONE(葉壹堂)及大眾書局(Popular) 
都於2000年代前後倒閉。
本來以為辰衝圖書這間老牌書店,
能夠在一個急速萎縮的實體書店市場繼續生存下去,
但她也終要在2020年中結業,
改為網上經營。

逛書店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節目,
我逛書店很少空手而回,有時更更滿載而歸的,
是生活的一個小確幸。

現在要逛書店,少了選擇。
又是那句說話:“沒有了,才懂得珍惜”。

在中學時期,我開始喜歡看書,
自然也喜歡逛書店。
我家住在深水埗區,整個區域只有少數書店。
我常去的是青山道上的一間小型書店,名叫‘學生書店’。
那裡同時販售繁體書和簡體書。
我多買簡體書,因為其價格較為便宜。
例如一本100多頁的簡體書,價格只需幾角港幣。
而一本100多頁的香港出版的繁體書,價格一般高出兩三倍,
約需港幣兩三塊。
這間‘學生書店’主要販售一些內容普及的大眾書籍。
若要買其他書,我就得坐車到旺角或尖沙咀。
旺角有許多書店、舊書攤及樓上的書屋,
我主要購買香港及台灣出版的
中文版文史哲課外書、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

若要購買英文書或外文書,
就必須前往尖沙咀海運大廈內的辰衝書店,
以及九龍尖沙咀樂道的辰衝書店。衝書店裡有許多英文版的美術及設計書,價格不菲,一般需要幾十至幾百港幣。
對我來說,這些新書成為窺探外國美術新潮的一扇方便窗口。
有時看到一兩本非常想看的書,即使價格較高我也會購買。
後來進入大學,因為課程的需要,
我仍然經常到辰衝購買英文教科書。
但進入職場後我少看書了,因此也很少逛書店。

隨著科技進步,電子書逐漸普及後,
看實體書的人越來越少,
而仍想看實體書的人則可以選擇網上書店購買。
因此,更少人會逛實體書店。
由於市場萎縮,許多實體書店相繼結束營業。
幾個在1990年代經營良好的連鎖書店品牌包括:
PAGE ONE(葉壹堂)和大眾書局(Popular)
都在2000年代前後相繼倒閉。
原本以為辰衝圖書這間老牌書店能
在急速萎縮的實體書店市場中生存下去,
但她最終在2020年中結業,轉為網上經營。

逛書店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活動,
我逛書店很少空手而回,
有時甚至滿載而歸,這是生活中的一種小確幸。
現在逛書店的選擇變少了。
正如那句話所說:‘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

可以無限升呢的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



小時候,我與其他小朋友玩的棋類遊戲
有象棋、鬥獸棋、飛行棋和康樂棋等。
我很早就發現,其中的象棋,
對手的棋技會漸漸分出等級。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對手多數會贏我;
有些對手幾乎總是輸給我。
玩象棋,首先要找對手,對手的棋技要與自己相當,
才能增添對決的趣味!
否則棋局可能很快就會決出勝負,
十分掃興!

但在自己的小朋友圈中,
未必能找到合適的對手!
因此,有時玩象棋需要在圈外尋找對手!
這大概是為什麼公園內街頭巷尾
有很多人會擺局對弈的深層原因吧!

在我的小朋友圈中,
我很快發現自己的象棋棋技沒有什麼進步,
我也沒有興趣在棋技上花時間,
高水平的對手很快就會放棄我。
我也不太想刻意去找同級的對手來玩象棋,
因為沒有人會浪費時間在自己的弱項上。




2018年6月21日星期四

神神秘秘提供資料的報紙電影廣告列表

報紙電影廣告列表,
 


以前的報紙,會用半大版篇幅,
列出當天所有戲院播放的電影內容。
那個時候未有可上網的電腦及電話,
一般人想知道當天甚麼戲院正播放什麼電影,
最方便就是看報紙的電影廣告列表。
 
為了方便讀者掌握足夠資料作選擇,
電影廣告列表最好提供香港所有戲院的資料,
要無一遺漏。
因為戲院每天播放的電影,
不同時段都可能不同,
每間戲院的資料也要詳列。
因為很多戲院在早場及午夜場,
都會播放有別正場五場的不同電影,
以吸引另類觀眾群。
 
有了電影廣告列表,
讀者也未必知道戲院所播放的某些電影的!
例如有些戲院會在午夜場播放“神秘電影”,
讀者是不知戲院會播放什麼電影的。
不過,廣告是有給貼士的!
某戲院推銷某一部“神秘電影”的廣告是這樣寫的:
全部七彩
香艷浪漫
刺激肉感
超級巨篇
兒童不宜看
縱使不知“神秘電影”確實是那一部電影,
但起碼知道是那一類型電影,
還是很有用的資料呢!



 

2018年5月22日星期二

終會自動消失的熱感記憶



傳真機
 

在互聯網尚未成熟和廣泛應用的九十年代或之前,
電子傳媒尚未普及,紙媒仍然是主流。
作者或投稿人要發表作品,
需將實體稿件寄送到報社或雜誌社。
我以前也曾投稿創作,
主要使用郵寄方式遞交稿件。
據一些專業作家說,他們每天都要交稿到報社,
為了準時交稿,常常會請專人送稿。

自從有了傳真機,交稿變得方便多了。
收發雙方的傳真機只要接通,
傳真稿幾乎可以即時收發。
我有一段時間也是用傳真方式投稿的。

早期的傳真機多使用熱感紙,
這種紙上的資料會漸漸淡化消失,
因此重要資料需先影印保存。
熱感紙是一卷卷的,若同時收到很多傳真,
傳真機會吐出一條長長的熱感紙。
記得那時的傳真機經常收到許多宣傳廣告,
浪費了很多熱感紙,讓人厭煩。

如今的傳真機可以暫存傳真資料,方便篩選;
大多數則轉用普通紙以噴墨或雷射列印,
不再需要熱感紙。

現在我收發資料,多已改用電腦或手機,
以電腦檔案作附件傳送,已很少使用傳真機了。


 

2018年5月13日星期日

大學學生報的黃金紙媒年代

《學苑》+《中大學生報》

在中學時,
我非常喜歡閱讀各類書刊,
經常在報攤前尋找有趣的書籍,
然後買來看。
有一次,我看到一本名為《學苑》的刊物,
封面寫著“香港大學學生會雙週刊”,
這表明它是港大的學生報。
我買來看,每份五角。

回到1970年代,
那時香港只有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兩所大學。
理工當時是理工學院,浸會則是浸會書院,
城市理工尚未成立。
每年約有十萬名適齡青年,只有約二千人能考入港大和中大,成為大學生。考入理工和浸會的學生被稱為大專生,
尚不能稱為大學生。
因此,那時的大學生被稱為“天子門生”,
被視為社會的精英中的精英,
他們的言行受到社會的關注。

作為中學生,我對大學生非常羨慕,
對大學生活充滿憧憬。
所以好奇地買了這期《學苑》看看大學生寫些什麼。
原來《學苑》最初是一本名為《Undergrad》的英文學生報,後來改為中文版,更名為《學苑》,
仍然會刊登英文文章。

那期《學苑》刊登的文章,
大部分都是講述學術理論的長文。
我對這些學科沒有接觸,完全看不懂,
只能理解一些文學抒情類的散文。
那時我覺得大學生能寫出一些我看不懂的文章,
應該很有學識,特別“有料”吧!
但我沒有再買《學苑》,
事實上,之後很久我也沒有再見過它。

到了1970年代末,
《學苑》已不再校外發行,
在校園內,《學苑》是免費發放的。
它刊登的文章仍然大部分是講述學術理論的長文,
大學的學生報或許應該如此,
讓不同學科的學生發表各自的專業文章,
各自各精彩。

當時的中文大學也有出版學生報,
名稱樸素,直稱《中大學生報》。
兩所大學的學生報在對方的校園內互相發放,
算是一種學術交流。
《中大學生報》最初也是中英雙語版,
後來則以中文版為主。
它的風格和內容與《學苑》稍有不同,
但大部分發表的文章和《學苑》一樣,
都是講述學術理論的長文。

其他大專學院也有出版學生報,
都是在校園內派發。
我也閱讀過浸會書院的學生報,
裡面有很多與傳媒有關的內容。
那時浸會書院的傳媒課程在香港十分受歡迎,
我很喜歡閱讀這些文章,因為內容很有生活感。

到了1990年代末,香港的大專院校陸續升格為大學,
理工升格為理工大學,浸會則變成浸會大學;
在1980年代中才成立的城市理工,在慶祝創校十週年後,
於1995年更名為城市大學。
香港的大學數量突然大幅增加,
每年考入大學的學生總數也以萬計。
每所大學若出版學生報,
形式大部分仍以紙媒為主,
因為那時Internet還未普及。

2000年代之後,
大學報多用網絡版了,
紙媒版已不多見。

2018年3月30日星期五

出爐麵包撲鼻香氣又吸引我到了這裏來...

嘉頓總部烘焙中心



深水埗在近年,
由一個舊區,
漸漸變成一個更舊的區......
很多很殘舊的設施和建築物應拆未拆...
...

但幸好也有很多歷史很悠久的設施和建築物
深水埗的地運的相同原因還沒有拆遷......

已經有幾十年歷史的嘉頓的總部烘焙中心,
仍屹立於深水埗石硤尾交界這個位置之上......
我小時候(六七十年代)到過這裏飲茶,
嘉頓總部內有間中高檔級數的茶樓!......
爸爸有一次因要慶祝甚麼的專程
帶過我們一家大小去過這裏飲茶[豪吃]了一次,
十分享受......


我因此次罕有的[相遇],
對她出品的方包特別有好感......
我到現在還仍經常吃著
那款沿用著我童年時已經見慣的
藍白線間條的包裝紙的白方包......

就是那款味道
有小小甜有多多sweet memories的
那款充滿甜美回憶的白方包......

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

雞蛋仔原味


以前的雞蛋仔只有一種味道,
那就是其原材料的味道:
雞蛋和麵粉的味道。
我們現在稱之為原味。
 
 
而家雞蛋仔想到什麼味,
就可以做成什麼味。
有咸有甜有海鮮有肉,
款式多以滿足人人不同的口味!
以下是幾款較多見的味道:

而現在的雞蛋仔,
想要什麼味道,就可以做成什麼味道。
有鹹的、有甜的、還有海鮮和肉類,
款式繁多,以滿足每個人的不同口味!
以下是幾款較常見的味道:

 
朱古力味:
 
 
綠茶味:

 
芋頭味:


2017年10月24日星期二

敗部復活的雞蛋仔


 



「雞蛋仔」這種街頭小吃,
在1950至60年代,它是一種平價小食。
雞蛋仔的主要食材包括
雞蛋、麵粉和砂糖等,製成蛋漿,
然後注入雞蛋形的鐵模夾中,
接著將鐵模夾放在火炭或熱爐上,
轉動底面進行烘烤,將蛋漿烘熟,
製成一板外脆內軟的「雞蛋仔」。
一板「雞蛋仔」大約有三十個雞蛋形的小包,
有人會逐個撕下雞蛋小包來吃;
有些人則會整板「雞蛋仔」一口口地咬著吃,
喜歡怎麼吃就怎麼吃!
在食材和製作上,
「雞蛋仔」顯然是一種相對粗糙的小吃:
我記得以前一板「雞蛋仔」只賣一兩毫,
與一個菠蘿包或豬仔包價格相當。
但一板「雞蛋仔」大約有三十個雞蛋形的小包,
因為有玩具的元素,所以很受小朋友歡迎。
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一
般人吃小吃時也轉向更精緻的食物了。
因此,「雞蛋仔」在1970至80年代,
幾乎完全消失在市面上。
直到1990年代,
大家開始將消失的街頭小吃視為懷舊的對象,
其中就包括「雞蛋仔」!
到了2000至2010年代,
漸漸有小吃店以懷舊為招徠,
開始重新販售「雞蛋仔」,發現銷量不錯,
受到本地市民和遊客的歡迎。
如今,「雞蛋仔」已成為許多小吃店的常設小吃。
「雞蛋仔」終於重新成為香港流行街頭小吃的一部分。
對「雞蛋仔」的歷史不甚了解的食客,
在吃「雞蛋仔」時也沒有太多懷舊情懷,
只是覺得好吃就吃!
如今,「雞蛋仔」早已東山再起!

2017年8月27日星期日

慢慢的去影一幅相留念


 
什麼是慢活?
拍攝一幅照片,都需要調整光圈、快門和距離。
拍完一幅照片,還要手動轉換到下一幅菲林底片。
這樣拍攝,想要快速也難。
這樣拍照就是慢活,慢慢享受生活。

我家以前有一部全手動的風琴式菲林相機,
在拍攝之前,相機的鏡頭藏在機身內。
要拍攝,首先要推出風琴袋,將鏡頭伸出,
然後望向觀景孔,手動調整光圈、快門和距離,
確定拍攝方式後,才按下快門。
慢慢拍攝一幅相,
可以細細享受優雅的生活步伐!
用一部古董手動風琴式菲林相機拍攝一幅相,
更能慢慢享受古雅的生活步伐!

2017年7月8日星期六

電話亭內的無話風景

 
 
 
以前我們還未人人都有智能電話隨身的年代,
街上有很多公眾電話亭,
入一個定額硬幣,
就可以打通一次電話。
有些公眾電話亭還有門,
關了門就可以大大聲講私人事;
或者靜靜聽對方講的情話。

 有什麼事要講,最好在一通電話說完,
否則又要再入硬幣,延長可以通話的時間。
如果趕不及入硬幣因而電話斷了線,
就要重新打通另一個電話逐說,
這種情況多是情侶鬧別扭時常會發生,

他或她突然收了線,
還有說話未說完,
還是要再打另一個電話看對方接不接線。
 
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有手機了,
很少人會用到公眾電話。
但世事難講,
也有些情況要用到公眾電話作緊急用途,
 少人用也要有,
算是給人方便的一種社會服務吧。


還有,現在也很少人有硬幣在身,
電話亭也用現金卡或信用卡了,
否則就不夠與人方便了。
 
 
在智能電話普及之前,
街上有很多公眾電話亭,
投入一枚定額硬幣,
就可以撥打一次電話。
有些公眾電話亭還設有門,
關上門就可以大聲講私人事;
或靜靜地聽對方講情話。
如果有事情要講,
最好在一通電話內說完,
否則又要再投幣,
延長通話時間。

如果來不及投幣導致電話斷線,
就要重新撥打另一個電話繼續說,
這種情況常常在情侶鬧別扭時發生,
他或她突然掛斷,而有話未說完,
仍然要再撥打另一個電話看看對方是否接聽。

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
很少有人會使用公眾電話。
但世事難料,
仍然有些情況需要使用公眾電話作為緊急用途。
 少人用也要有,
算是一種方便市民的社會服務吧。

而且現在很少人隨身攜帶硬幣,
電話亭現在也可以使用現金卡或信用卡,
否則就難以與人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