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

最匹配香港秘撈搶錢的黃金年代的流動通訊

流動通訊傳呼機 / Call機 


直到1970年代末,傳呼機尚未普及,
香港的電訊通訊以固網電話為主。
固網電話裝在固定的地方,
例如在家、辦公室、商店或電話亭。
在家撥打朋友家的固網電話,約她在某個地方見面。
如果雙方在不同的地方等待,就會白白等待,
只有回家後再通電話,才知道彼此去了不同的地方。
如果對方是情人,錯過約會會很不妥。

到1970年代末,傳呼機開始出現。
最早的傳呼機只是播放BB聲,提示傳呼機主有來電。
因此一般人稱傳呼機為BB機或Call機。
機主需撥打固網電話回傳呼台,
傳呼員會轉述對方的訊息。
要回覆時,若在街外,
需找固網電話或電話亭。
那時街上的商店多有固網電話。
有些需付費才能借用,
更多是免費的,
但一般人通常會先光顧這些商店才好意思借用。
免費借用電話成為吸引顧客的一種手段。

即使雙方都有同一個Call台的傳呼機,
雙方仍不能通過傳呼機直接對話,
只能透過傳呼員轉述。
因此傳呼機不太適合用於較私人的溝通。

到1980年代,傳呼機開始能顯示數字資訊。
不同的數字串代表不同的資訊,
內容可根據數字解碼表解讀。

後來數字BB機進化到可以顯示簡單中、英文字,
不需要解碼了,也不需要中介傳呼員傳話了。

傳呼機給人不少機動上的方便, 
尤其是對那些頻頻要用到傳呼機與人溝通的人士吧! 
在1980至1990年代間, 
香港踏進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年代。 
那個年代是一個很容易賺錢揾錢的年代, 
行行興旺,人人幾份工搶錢, 
有正職,在兼職(秘撈)。 
做正職時偷偷做兼職;做兼職時偷偷做正職! 
能善用傳呼機是身兼數職的人的分身之術, 
達到同時多工的目的。 

我也用過傳呼機, 
但不是為了秘撈。 
我在1980年代初入職場, 
因戶外工作需要, 
也要用到傳呼機。 
工作上, 
收到同事的傳呼留言, 
通常都不是好信息, 
不覆call算是失職。 
私人生活上, 
女朋友沒有傳呼機。 
也不喜歡通過傳呼服務聯絡我, 
因此我反而少了一些因傳呼機科技所產生的
感情生活上的壓力和催逼! 

到了1990年代中, 
手提電話在香港開始普及, 
傳呼服務也變得多此一舉, 
傳呼機很快被全面取代。

後來數字BB機進化為能顯示簡單的中、英文字,
不再需要解碼,也不需要傳呼員轉話。

傳呼機提供了不少便利,
特別是對經常需要用傳呼機與人溝通的人士。
在1980至1990年代,
香港經歷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年代。
那個年代賺錢變得很容易,
各行各業興旺,人人都有幾份工搶錢。
有正職,有兼職(秘撈),
有些正職和兼職更同時進行: 
做正職時偷偷做兼職;做兼職時偷偷做正職!
善用傳呼機是身兼多職的人的分身之術,
達到同時多工的效果。

我也曾用過傳呼機,但不是為了兼職。
我在1980年代初入職場,
由於戶外工作需要,也需要用到傳呼機。
在工作中,收到同事的傳呼信息,
通常不是好消息,
不回覆算是失職。

在私人生活中,我的女朋友沒有傳呼機,
也不喜歡通過傳呼服務聯繫我,
因此我反而減少了一些因傳呼機科技所帶來的
感情生活中的壓力。

到了1990年代中期,
手提電話在香港開始普及,
傳呼服務也變得多餘,
傳呼機迅速被取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