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星期二

多倍環保力的多層食物容器

多層食物容器


記得小時候去買食物,
大多數人都會自己帶著食物容器。
無論是買外賣的粥、粉、麵、飯,
都會帶個金屬飯盒等容器去裝載。
甚至買豆腐花時,因為店鋪離家近,
我們常常索性帶個大湯碗來裝,
拿著一大湯碗豆腐花像表演雜技般回家,
因為容易灑出來。

那時候自己帶容器買外賣食物,
主要原因不是為了環保。
那時候一般人對環保概念還不太了解,
而是為了節約減少開支!
因為社會整體物質還很匱乏,
買賣雙方都不會使用即棄的食物容器,以免浪費。

記得那時我們一家都很喜歡吃雲吞麵和牛雜麵,
有時家人會帶個多層食物容器去買外賣,
回來每人各拿一“層”容器,根本不需要分開!

如果談節約,談環保,
使用這些多層食物容器確實很有效!

看看是否有人會改良它,
成為更易用的食物容器,例如能隔熱,
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我都會很樂意採用。




2018年8月13日星期一

出得廳堂的《老夫子》漫畫

 


我們現在仍買到的《老夫子》漫畫,
早在1960年代已經開始發售。
王澤創作的《老夫子》,
最初是以漫畫月刊的形式出現,16開27頁,每冊六角。
在當時,電視還未普及,定期漫畫刊物很受歡迎。

我們在街邊理髮店理髮時,
可以看到大量的《老夫子》漫畫。
《老夫子》漫畫不僅入得理髮店,更是更出得廳堂!

我記得父親會定期購買《老夫子》回家,
逗我們幾個兄弟姊妹開心。
另外,大家對農曆新年的《老夫子》特刊也特別有感情。
賀年特刊的封面充滿中國傳統節日氣氛,
以大片紅色和碎金色作為主調,
加上老夫子、秦先生和大蕃薯的拜年造型,
就像其他賀年裝飾品,如四季吉和桃花般增添節日的歡樂。

《老夫子》漫畫跨越時代,跨世代受歡迎,
至今仍在出版!

2018年8月4日星期六

要用千言萬語去記述的那段年青歲月

年青人周報

我一升讀預科,急於成長, 
當正自己是年青人了。 
有點不想再看中學生的刊物了, 

除了閱讀興趣因人生階段的轉變而跟著轉變之外, 
也有身份認同這個原因:我要看的課外讀物, 
要配合我的“年青人”的程度和心智的, 
覺得自己要超越到那個階段,大個仔了嘛! 
所以看課外讀物也要升格到青年人刊物水平。

香港在1970至1980年代,大量年青人刊物湧現,
這些刊物有別於一般日報晚報, 
每星期出版一次,以小報(半份報紙大小)的形式出版,
包括星期二出版的《年青人周報》,
星期四的有《青年周報》及星期五則有《音樂一週》等。 
那時一般報紙都是單黑色印刷, 
而這些小報一般隨意採用其他顏色單色印刷, 
例如用藍色,紫色,綠色或紅色等,以示活潑獨特。 
這些年青人刊物,為吸引年青人,內容多元化, 
甚麼內容都有一些: 
潮流文化,文藝思潮,音樂電影,小說散文漫畫等。 
但內容的取向會就著不同的青年讀者對象類型稍有不同: 
有些文化些,有些文學些,有些大眾娛樂些。
例如《音樂一周》就較專門,
不同內容多都集中講述音樂題材,
音樂發燒友都覺得它的內容充實專業。
我不是音樂發燒友,其實《音樂一周》提及的外國樂隊,
歌星及歌曲我都不認識呢! 
我那時主要看《年青人周報》,
《年青人周報》屬大眾文化些,內容多向,
很易找到有興趣的文章閱讀; 
况且,有幾個我很喜歡的作者都在周報寫專欄。 

每到星期二《年青人周報》出版日, 
都會大清早到報紙檔買來看。 
周報的內容多樣, 
除了自己有興趣的內容, 
我都以學習為目的,盡量涉獵其他內容, 
以豐富自己的多科知識。 
那時資訊流通不暢, 
每期周刊的獨特內容不易同時從其他渠道看到, 
我都會很忠誠地看完每一份周報。 
一份周報真的可以看足一星期的! 

我盡量在一星期內讀畢整份周報
(看不懂的文章都看一遍,“唔好嘥”!) 
否則新一期的周報,又會出版。 
有時因測驗考試忙起來沒時間看, 
習慣性仍會買新出版的一份, 
如是者有時會積存了幾份, 
有空時才一次過看幾份,很是享受, 
在我,這些沉醉著看報時光, 
也可以成為生活中的小確幸。 
簡單真好! 

《年青人周報》的內容什麼都有一些, 
文章篇幅卻有長有短, 
短文章多是三五百字; 
長文章可以長至過萬字,佔去整整一兩版的篇幅, 
對作者及讀者在寫讀上都是某種挑戰! 
但那時的報刊都願意刊登長文, 
因為它會覺得總有一些讀者會看長文的。 

《年青人周報》於1972年創刊, 
我是到1970年代末才開始看《年青人周報》, 
之後進入職場,因生活忙亂及興趣改變, 
轉為斷斷續續看。 

誰不知到了1980年代末, 
有個同事在《年青人周報》, 
開了一個個人專欄寫生活感想。
那時未有互聯網的個人發表文章的平台
如部落格(blog),面書(Facebook),
Twitter或Instagram等,
要發表文章一定要通過報刊雜誌等實體平台。
有機會在這些實體平台發表文章的人已被視為作家了,
很令人羨慕。 
我和一些同事因八卦想看這個同事寫什麼, 
都開始期期買《年青人周報》看, 
大家多了個共同話題,熱鬧了好一陣子。 

印象中,這個同事寫的專欄,寫了很多年。
我們的一夥同事後來都從共事的工作小組先後離散,
他還在寫,
直至《年青人周報》出版到1990代末停刊才停止。



我升讀預科的時候,急於成長,
開始覺得自己是年輕人了。
對於中學生的刊物,我有點不再感興趣。

除了閱讀興趣因人生階段的轉變而跟著轉變之外, 
也有身份認同這個原因:我要看的課外讀物, 
要配合我的“年青人”的程度和心智的, 
覺得自己要超越到那個階段,大個仔了嘛! 
所以看課外讀物也要升格到青年人刊物水平。

在1970至1980年代,
香港出現了大量年輕人刊物,
這些刊物與一般日報不同,
通常每週出版一次,以小報形式呈現。
其中包括星期二的《年青人周報》、星期四的《青年周報》和星期五的《音樂一週》等。
那時一般報紙都是單黑色印刷, 
而這些小報一般隨意採用其他顏色單色印刷, 
例如用藍色,紫色,綠色或紅色等,以示活潑獨特。 
這些年青人刊物,為吸引年青人,甚麼內容都有一些: 潮流文化、文藝思潮、音樂電影、小說散文漫畫等,
但內容的取向會就著不同的青年讀者對象類型稍有不同:
例如《音樂一周》就較專門,
不同內容多都集中講述音樂題材,
音樂發燒友都覺得它的內容充實專業。
我不是音樂發燒友,《音樂一周》提及的外國樂隊,
歌星及歌曲我多都不認識呢! 
我那時主要看《年青人周報》,
《年青人周報》屬大眾文化些,內容多向,
很易找到有興趣的文章閱讀; 
况且,有幾個我很喜歡的作者都在周報寫專欄。 

每到星期二《年青人周報》出版日,
我都會早早去報攤購買。
周報的內容豐富,除了自己感興趣的文章,
我也盡量涉獵其他內容,以豐富自己的知識。
在資訊流通不暢的年代,
每期周報的獨特內容很難從其他渠道獲得,
我會忠實地看完每一份周報,真的可以看足一星期。

我努力在一星期內讀完整份周報,
甚至看不懂的文章也會翻閱一遍,因為不想浪費。
若因為測驗忙碌而無法看,
習慣上還是會買新一期,
有時會積存幾份,有空時才一次過看幾份,很是享受。 
這樣的沉浸時光成為了我的小確幸,簡單而美好。

《年青人周報》的文章長短不一,
短文多為三五百字,而長文可達過萬字,
對作者和讀者都是挑戰。
當時的報刊樂於刊登長文,因為總會有讀者會欣賞。

《年青人周報》於1972年創刊,
我在1970年代末開始閱讀。
隨著進入職場,因生活忙碌及興趣改變,
我轉為斷斷續續地看 。

誰不知到了1980年代末, 
有位同事在《年青人周報》開設了個人專欄,寫生活感想。
那時未有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發表文章只能通過實體報刊。
能在這些平台上發表文章的人被視為作家,令人羨慕。
我和一些同事因八卦想看這個同事寫什麼, 
都開始期期買《年青人周報》看, 
大家多了個共同話題,
熱鬧了好一陣子。 

印象中,這位同事的專欄持續了多年。
我們的一夥同事後來都從共事的工作小組先後離散,
但他仍在寫,
直到《年青人周報》於1990年代末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