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6日星期日

小有小做的樓梯底舖生意仔

樓梯底舖

香港在1960-70年代仍有很多樓梯底舖。
那時香港仍有很多幾層樓高的唐樓,
這些唐樓多數沒有升降機,
入口就只得一個向街樓梯口!
其中很多這些樓梯口都有一個樓梯底。
很多做小生意或做小買賣的,
都喜歡用這些樓梯底,
改裝成一個小舖做門市小生意。

一個小舖的面積,既在樓梯底,
大約只有一般樓梯的闊度,
可以想象其實很細小:
通常坐不進多一個人;
也總有一個斜頂,
人站著也進不了那個小空間。
所以租金一般都會比其他地舖低很多,
適合小本經營的生意仔。



以前香港百業興旺,開一個小舖,

可做萬種生意,

冷門的,熱門的,都有得做。

做一個樓梯底舖的小生意,

就往往能養得起一頭家。

現在唐樓不多了,
這些樓梯底舖也不多見了。
地舖越開越大,
更是天價租金。
現在要做小生意,(如果還有得做的話),
多都要上到樓上舖去了。


2018年8月21日星期二

多倍環保力的多層食物容器

多層食物容器

記得小時候去買食物,
我們多都自己㩗帶食物容器的。
無論買外賣粥、粉、麵、飯,
都會帶個金屬飯壺之類的容器去裝載的。
甚至買豆腐花,因店鋪近家,
我們常索性帶個大湯碗裝盛,
拿著一大湯碗豆腐花像玩雜技般回家,
因為很易倒瀉。

那時自㩗容器買外賣食物,
主要原因不是為了環保。
那時一般人都未有環保概念!
而是為了節約減小開支!
因為社會整體物質還很匱乏,
買賣雙方都不會用
即用即棄的食物容器,
以免浪費。

記得那時我們一家都很喜歡
食雲吞麵牛雜麵,
有時家人會帶個多層食物容器去買外賣,
回來每人各拿一“層”容器,
分都不用分!

如果講節約,如果講環保,
用這些多層食物容器真的很有效!

看看有沒有人會重新改良它
成為更易用的食物容器,
例如能隔熱,
引入現在日常生活應用,
我都會很樂意採用。

2018年8月13日星期一

出得廳堂的《老夫子》漫畫

 

我們現在仍買到的《老夫子》漫畫,
早在1960代初期已經有得賣了。
王澤創作的《老夫子》,
最初是以漫畫月刊的形式出現,
16開27頁,每冊六角。
在當時,電視還未普及,
漫畫定期刊物很受歡迎。
我們在街邊理髮檔理髮時,
可以翻看到大量《老夫子》漫畫。
 
《老夫子》漫畫入得理髮檔,
更出得廳堂!
記得當時父親都會定期購買《老夫子》
回家逗我們幾個兄弟姊妹開心。
另外,大家對農曆新年的漫畫《老夫子》刊號也特別有感情。
賀年刊號充滿中國傳統節日氣氛的封面都以大片紅色加碎金色為背景主調色,
加上老夫子、秦先生和大蕃薯的拜年造型,
彷彿可以像其他賀年裝飾品,
如四季吉和桃花般可以為大家增添節日歡娛。
 
長青的《老夫子》漫畫,
跨時代受歡迎,
現在還出版著呢!

2018年8月4日星期六

要用千言萬語去記述的那段年青歲月

年青人周報

我一升讀預科,急於成長, 
當正自己是年青人了。 
有點不想再看中學生的刊物了, 

除了閱讀興趣因人生階段的轉變而跟著轉變之外, 
也有身份認同這個原因:我要看的課外讀物, 
要配合我的“年青人”的程度和心智的, 
覺得自己要超越到那個階段,大個仔了嘛! 
所以看課外讀物也要升格到青年人刊物水平。

香港在1970至1980年代,大量年青人刊物湧現,
這些刊物有別於一般日報晚報, 
每星期出版一次,以小報(半份報紙大小)的形式出版,
包括星期二出版的《年青人周報》,
星期四的有《青年周報》及星期五則有《音樂一週》等。 
那時一般報紙都是單黑色印刷, 
而這些小報一般隨意採用其他顏色單色印刷, 
例如用藍色,紫色,綠色或紅色等,以示活潑獨特。 
這些年青人刊物,為吸引年青人,內容多元化, 
甚麼內容都有一些: 
潮流文化,文藝思潮,音樂電影,小說散文漫畫等。 
但內容的取向會就著不同的青年讀者對象類型稍有不同: 
有些文化些,有些文學些,有些大眾娛樂些。
例如《音樂一周》就較專門,
不同內容多都集中講述音樂題材,
音樂發燒友都覺得它的內容充實專業。
我不是音樂發燒友,其實《音樂一周》提及的外國樂隊,
歌星及歌曲我都不認識呢! 
我那時主要看《年青人周報》,
《年青人周報》屬大眾文化些,內容多向,
很易找到有興趣的文章閱讀; 
况且,有幾個我很喜歡的作者都在周報寫專欄。 

每到星期二《年青人周報》出版日, 
都會大清早到報紙檔買來看。 
周報的內容多樣, 
除了自己有興趣的內容, 
我都以學習為目的,盡量涉獵其他內容, 
以豐富自己的多科知識。 
那時資訊流通不暢, 
每期周刊的獨特內容不易同時從其他渠道看到, 
我都會很忠誠地看完每一份周報。 
一份周報真的可以看足一星期的! 

我盡量在一星期內讀畢整份周報
(看不懂的文章都看一遍,“唔好嘥”!) 
否則新一期的周報,又會出版。 
有時因測驗考試忙起來沒時間看, 
習慣性仍會買新出版的一份, 
如是者有時會積存了幾份, 
有空時才一次過看幾份,很是享受, 
在我,這些沉醉著看報時光, 
也可以成為生活中的小確幸。 
簡單真好! 

《年青人周報》的內容什麼都有一些, 
文章篇幅卻有長有短, 
短文章多是三五百字; 
長文章可以長至過萬字,佔去整整一兩版的篇幅, 
對作者及讀者在寫讀上都是某種挑戰! 
但那時的報刊都願意刊登長文, 
因為它會覺得總有一些讀者會看長文的。 

《年青人周報》於1972年創刊, 
我是到1970年代末才開始看《年青人周報》, 
之後進入職場,因生活忙亂及興趣改變, 
轉為斷斷續續看。 

誰不知到了1980年代末, 
有個同事在《年青人周報》, 
開了一個個人專欄寫生活感想。
那時未有互聯網的個人發表文章的平台
如部落格(blog),面書(Facebook),
Twitter或Instagram等,
要發表文章一定要通過報刊雜誌等實體平台。
有機會在這些實體平台發表文章的人已被視為作家了,
很令人羨慕。 
我和一些同事因八卦想看這個同事寫什麼, 
都開始期期買《年青人周報》看, 
大家多了個共同話題,熱鬧了好一陣子。 

印象中,這個同事寫的專欄,寫了很多年。
我們的一夥同事後來都從共事的工作小組先後離散,
他還在寫,
直至《年青人周報》出版到1990代末停刊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