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香港中學入學考試」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香港中學入學考試」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28日星期二

中英數三科就夠哂數的升中試



我的小學歲月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輕鬆玩樂,
第二個階段是五年級至六年級的緊張學習。
在第一個階段,我的讀書方式是“自然讀”。
上課聽多少算多少,做功課也是如此;
考試前一天才溫書,記住多少就考多少。
最終成績真實反映了我的先天資質。
我在班上的成績大約在中間,四十多人中約排二十。
當我升入五年級時,
班主任宣布我們星期六日整天回校補課,做試題練習。
學校開始加強學科訓練,
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備戰升中試(香港中學入學考試)。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准考證(1972)


我那時才知道,
小學每年只有幾個學生能通過升中試,
入讀政府資助的各類中學。
其他同學若想繼續讀書,
就必須報考學費高出資助中學幾倍的私立中學。

因此,升入五年級後,
學生們開始修心養性,準備升中試。
對於我們這些已經玩得心散的學生來說,
學校提供補習,是一個翻身和最後衝刺的機會。

那時升中試只有三個科目:中文、英文和算術。
我做模擬試題時,遇到不懂的內容,就重新學習相關課程,
例如需要記憶的英文文法和數學公式。
其實這些學科內容在一二三年級時已經有系統地編入課程,
但我在“輕鬆玩樂階段”時根本無心向學,沒有好好學習。
到五年級才開始由頭學習,底子不穩,
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掌握較完整的學科內容。
缺乏這些基本知識,
根本無法應付那些多而“狡猾”(tricky)的試題。

因此我和幾個成績相近的同班同學,
在六年級期間一起報考多間私立中學,
以備升中試不及格時也有學校可讀。

我是在1970年代初考升中試的。
那時政府資助的各類中學不足以應付所有適齡兒童入學的需求,私立中學應運而生填補這個空檔。
但其學費一般比資助中學高出幾倍。
那時香港的經濟才剛起飛,
很多家庭要負擔私立中學的學費也感到吃力。

對我而言,小學五六年級的“緊張學習階段”兩年,
從來不覺得辛苦。反而體會到,凡事要進步,
必須付出不懈的努力!

我的升中試勉強及格,
被派到一家靠近家的全日制津貼中學。
學費便宜,上下課不用乘交通工具,
整體來說,給了我一個純樸而自由的中學生活。

升中試始於1962年,
當時人人都說升中試是“一試定生死”,
給學生帶來很大壓力,
剝奪了他們的快樂童年。
最終在1977年結束。
之後轉為香港學業能力測驗,
宣稱學生不用為測驗準備。

據說那一代的學生,為了考得好成績,
仍然補課做學業能力測驗的練習。
或許這就是競爭式淘汰考試的本質。


2019年12月2日星期一

書包載著幾本實體字典的學習年代


我讀的是街坊小學,而非名校。
在低年級的上午班時,學校的功課不多。
中午放學後,只需花很少時間,就能完成當天的功課。
剩下的整個下午可以進行其他課外活動。
那時父母忙於謀生,無暇管教我們。
我們那時的所謂課外活動是
周街跑,周山跑,自由得很。

但升到高小五年級後,功課突然變多了,
每天放學後的下午時間,都要用來做功課和溫習,
再也沒有時間做野孩子了!
學校還要求我們在星期六和星期日整天上課,
回校補課,做試題練習。
學校之所以開始加強學科訓練,
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備戰升中試(香港中學入學考試)。
這個公開考試的作用是
甄選考生入讀政府資助的各類中學。
如果未能入選,
學生就必須自行報考私立中學繼續學業,
令人感到彷徨。
升中試是當時社會的一個人力資源篩選機制,
對學生的前途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因此絕大多數同學都開始收心養性,專注於學業。
乖乖跟隨老師的安排,勤交功課,積極做練習。

當時升中試只有三個科目:中文、英文和算術。
僅用這三科篩選每年數萬計的考生,
可以斷言,每科的試題都必須具有一定的深度,
才能有效區分考生的能力!
我當時的試題練習成績不太理想,
原因在於我的學科基礎不夠扎實,
直到五年級才開始努力讀書,
真的覺得有些為時已晚。
我的語文老師對我們也感到非常失望,
常常說我們的詞彙量太弱,這影響了我們的表現;
如果想要快速提升成績,秘訣就是要主動學習,
多查字典和辭典,並且要強記更多的詞彙。

那時候尚未配備音影效果的電腦學習工具,
字典和辭典都是實體書籍,
沒有音效或影像,
名副其實地成為了“啞老師”!
那時我仍然有些鬥志,
深知要勤補拙,唯有努力學習。
因此我那時經常在書包裡放幾本字典和辭典,
隨時拿出來查看或背記。
其中一本就是《四用成語辭典》。

《四用成語辭典》

基於應對升中試的需要和對中文的興趣,
我將整本辭典讀遍,並強記於心。
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有趣的成語至今仍然縈繞在腦海中,包括像是“一日九遷”、“下堂求去”和“不欺暗室”等!
但以前從字典中學來的很多成語,
到現在,由於不合時宜,已經不多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