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電視戰場上的失落回憶

我家由1960年中開始看
每月要交月費的收費有線「麗的映聲」。
那時很少家庭有電視,
很少人看過「麗的映聲」的電視節目。

到免費無線TVB在1967年開台時,
我家內的大部份成員,
包括爸媽已經看了約8年的「麗的映聲」,
早以成為她的忠實支持者,
平時還是多數看「麗的映聲」,較少看TVB。

到「麗的映聲」在1970s中改為
免費無線「麗的電視」RTV時,
我家內的大部份成員,
包括爸媽已經看了約十五年的「麗的映聲」或 RTV,
仍是她的慣性支持者,
平時還是多數看RTV,較少看TVB。


麗的電視Logo 

但我們屬於小眾。
因為大部分人看電視,
一開始就是從TVB開台時就看她的,
大部分觀眾從未看過「麗的映聲」的。
我小時候在「麗的映聲」看過一套
日本卡通片集「小武士」,
是我記得起我看的第一部日本卡通片,
主角小武士最拿手的日本隱者武技是
狂風掃落葉!
問過很多人都沒有人話看過!


日本卡通片集「小武士」

到「麗的映聲」在1970s中改為
免費無線「麗的電視」RTV時,
大部分的觀眾已經看了約8年的TVB,
早以成TVB的慣性支持者,
平時還是多數看TVB,較少看RTV的。

這樣的情況,反映在收視率上:
TVB的收視,
遠遠拋離RTV的收視,
多年長期維持在約90%:10%之比。
之後RTV進行過多次改組及節目改革,
都改變不了這個收視比率。
可算是“壞的開始,是失敗的一半”。

最後RTV因經營困難要退出
香港的免費無線電視台行列。
令我們這些鋤強扶弱的少數的RTV忠實支持者,
很感失落。
__________

小武士
日文名稱 - 少年忍者風のフジ丸






2020年3月10日星期二

香港青少年周報的鼻祖

我讀高中時,
開始揀讀青少年周報
(八開度,半份報紙大小少)。
第一份我主動買來看的是
《大拇指周報》
(1975年創刊,1987停刊)。
有人說,《大拇指周報》
《中國學生周報》
(1952年創刊, 到1974停刊)
的中學生版。
但那時我沒有看過《《中國學生周報》
因為到我有興趣看這類周報時,
《中國學生周報》已經停刊了。

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
《中國學生周報》

後來找回舊的《中國學生周報》看,
知道它的內容真的十分豐富,
包括文藝創作、社會思潮、音影賞析、
星座運程、民生生活、娛樂消閒、
書評藝評及作者專欄等等……

但適合較年長的青年閱讀。
用現在術語,它是以文青為對象的紙媒。


此外,有實力的編輯和作者多的是。
《大拇指周報》的不少編輯和作者,
都是由《中國學生周報》那裡培養出來的。
其實,從那裡出來的人才多都擴散到
香港文化藝術的不同領域,開枝散葉。
《中國學生周報》可算是
香港平面文藝創作發表平台的鼻祖呢。


那時,青人或任何人想要公開發表自己的創作,
他們就投稿至一些報紙和刊物,
包括周報式的紙媒平台。
但這些平台各自有挑選稿件的標準,
投稿可能被投籃的。
很多平面文藝創作者,
就在這樣的投稿投籃的狀態中成長起來。

紙媒平台在1980及1990年代非常蓬勃,

各類出版報刊多到看不盡!
周報式的刊物來說,一星期內的不同日,
都有一同的刊物出版,
愛看紙媒的讀者不愁沒寄託。

但到了2000年代起,
有多個部落格平台(Blog)出現
自這種網絡平台出現後,
寫的看的多都轉到各種部落格平台去了。
在2000代中成立的香港雅虎部落格平台(Yahoo Blog),
就有接近200萬人開設自己的blog站發表文章,
成為一時風潮。
我也開了幾個blog發表圖文以滿足發表慾, 
如此也不用投稿到紙媒平台才有機會發表自已的作品了。
Blog之後又出現了多種不同發表模式的網絡平台如
Twitter,Facebook等。
在這樣的新媒體生態的衝擊下,
《中國學生周報》式的定期出版的紙媒平台
變得很難經營了。
到2000代末,
絕大部分的周報式刊物都結束出版了。

2020年3月5日星期四

隨地吐痰真的好得人憎

隨地吐痰得人憎告示


我讀幼稚園上午班時,
是我的祖母帶我上學的。
在上學之前,
祖母會先上一間鄰近幼稚園的茶居喝早茶。
六十年代香港有很多這類僅有
一兩個鋪位大小的茶居。
現在回想,原來我朝朝歎完茶才上學,
真是幸福!
這段幸福日子,我最難忘的一個情景,
就是我懂得讀出貼再在茶居內的
一個由市政事務署發出的告示:
隨地吐痰得人憎,
罰款二千有可能,
傳播肺癆由此起,
衞生法例要遵行。
然後很多茶客和茶居員工都讚很聰明能認識很多字
(其實聽人唸過三兩遍,
就算不懂那些字也可以唸出來的,
再認懂那幾個字也是不難的,
真的不可小看幼稚園學生的嘛!)
或者這些大人就是這樣喜歡逗小孩,
用意是鼓勵他們好好上學堂學習吧!

但我其實真的明白這個告示第一句的意思的:
隨地吐痰真的好得人憎的。
茶居內每張桌子下都有一個痰盂。
但看見很多茶客還是隨地吐痰,很是邋遢。

那時市民的整體衛生水平不高。
政府要用重罰來阻嚇市民亂吐痰。
六十年代的二千元罰款算是重罰吧。

經過二三十年漫長的公民教育的潛移黙化,
市民的衛生意識提高了很多。
現在絶少人隨地吐痰或吐香口膠了。
而那些年的“得人憎”的告示,
現在也沒有人會想再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