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大拇指周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大拇指周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

香港青少年周報作為實題創作平台

我在高中時期開始選擇閱讀青少年周報
(八開,約半份報紙大小)。
我主動購買的第一份是《大拇指周報》
(創刊於1975年,於1987年停刊)。
有人說,《大拇指周報》是《中國學生周報》的中學生版。
但那時我並沒有看過《中國學生周報》,
因為當我對這類周報產生興趣時,
《中國學生周報》已經停刊了。

香港的中國學生周報
《中國學生周報》


後來我找回舊的《中國學生周報》來看,
發現它的內容真的十分豐富,
包括文藝創作、社會思潮、音影賞析、星座運程、
民生生活、娛樂消閒、書評藝評及作者專欄等。
不過,這些內容更適合較年長的青年閱讀。
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它是針對文青的紙媒。

此外,擁有實力的編輯和作者也是不少。
《大拇指周報》的許多編輯和作者都是
由《中國學生周報》培養出來的。
事實上,從那裡走出的人才已擴散到
香港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開枝散葉。
因此,《中國學生周報》可算是
香港文藝創作發表平台的鼻祖。

那時,年輕人或任何人想要公開發表自己的創作,
他們會投稿至一些報紙和刊物,
包括周報類的紙媒平台。
不過,這些平台各自有挑選稿件的標準,
投稿可能會被刪選(投籃)。
許多文藝創作者就在這樣的投稿過程中成長起來。

紙媒平台在1980和1990年代非常蓬勃,
各類出版報刊多到讓人目不暇接!
就周報類的刊物而言,
一週內的不同日子都有不同的刊物出版,
愛看紙媒的讀者不愁沒有寄託。




但自2000年代起,
多個部落格平台(Blog)相繼出現,
寫作和閱讀的趨勢多轉向這些部落格平台。
在2000年代中成立的香港雅虎部落格平台(Yahoo Blog)上,
接近200萬人開設了自己的部落格發表文章,
成為一時的風潮。
我也開設了幾個部落格發表圖文以滿足我的發表慾望,
這樣一來,便不必再投稿到
紙媒平台才能發表自己的作品。
隨後,各種不同發表模式的網絡平台如Facebook、Twitter等
也相繼出現。
在這樣的新媒體生態衝擊下,
《中國學生周報》式的定期出版紙媒平台變得難以經營。
到了2000年代末,
絕大部分的周報類刊物都停止了出版。

但到了2000年代起,
有多個部落格平台(Blog)出現
自這種網絡平台出現後,
寫的看的多都轉到各種部落格平台去了。
在2000代中成立的香港雅虎部落格平台(Yahoo Blog),
就有接近200萬人開設自己的blog站發表文章,
成為一時風潮。
我也開了幾個blog發表圖文以滿足發表慾, 
如此也不用投稿到紙媒平台才有機會發表自已的作品了。

Blog之後又出現了多種不同發表模式的網絡平台如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
在這樣的新媒體生態的衝擊下,
《中國學生周報》式的定期出版的紙媒平台
變得很難經營了。
到2000代末,
絕大部分的周報式刊物都結束出版了。

2019年11月12日星期二

我要俾個like給《大拇指周刊》


七十年代中,我踏入青春期。
除了綜合報紙,我開始選讀一些題材較專門、
內容較深入的報刊。
那時市面上有許多為青少年出版的周報
(八開度,半份報紙大小)。
這些周報根據報紙的主旨及方向,
編選一些切合當代年輕人志趣的不同主題版面,
讓讀者選讀。
內容包括文藝創作、社會思潮、音影賞析、星
座運程、民生生活、娛樂消閒、書評藝評及作者專欄等。


那時我覺得世界廣闊美麗,
渴望在不同領域探索。
幾角錢買一份週報,
能找到一些我感興趣的內容細閱,
讓思想飛越現實的樊籠,
沉醉在那嚮往的志趣國度裡。


香港青少年週報的出版,
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刊物應是《中國學生周報》
(1952年創刊,1974年停刊)。
另一份同時期的週報是《香港青年周報》
(1967年創刊,1970年中停刊)。
這兩份報刊在停刊前,
我還是個兒童,當時根本未有留意它們。
等到我稍微大一點、初中時開始對這類周刊產生興趣時,
第一份我主動買來看的是《大拇指周報》
(1975年創刊,1987年停刊)。

大拇指周報 

《大拇指》以中學生為主要讀者對象, 
整体取向偏重於文藝, 
內容有很多小說、散文、詩與書話等。
其他多元化的專欄有音影賞析、影視文化、 
社會時事等及生活趣事等。 
《大拇指》的出版時期, 
適逢重疊我的整過中學時期, 
所以我能由《大拇指》創刊號開始看;
是我那時期最喜歡閱讀的課外文藝讀物。
記得那時每到它的出版日, 
我都一早到報攤買來看。
我們那時看的現代文學,
包括中文教科書所揀選的白話文範文,
大多是三五七十年前民國前後作家創作的,
例如魯迅,朱自清,茅盾,沈從文,
老舍,冰心等。
他們的作品當然很好,
但內容總是和生活隔了一重甚麼似的。
但在《大拇指》,
可以讀到當代香港本地作家的文學創作,
其內容很有生活感! 


《大拇指》出版了一本《大拇指小說選》,
所選的小說都很有本土風情。


《大拇指》以中學生為主要讀者對象,
整體取向偏重於文藝,
內容涵蓋小說、散文、詩歌與書評等。
其他多元化的專欄包括音影賞析、影視文化、
社會時事及生活趣事等。
《大拇指》的出版時期恰好與我整個中學時期重疊,
因此我從創刊號開始就一直在看它,
成為我那段時間最喜愛的課外文藝讀物。


我記得每到出版日,
我都會早早到報攤去買。
那時我們閱讀的現代文學,
大多是從中文教科書中選出的白話文範文,
創作時間多是三五十年前的民國作家,
如魯迅、朱自清、茅盾、沈從文、老舍和冰心等。
他們的作品雖然很優秀,
但內容總讓人感覺和生活有一層距離。


而在《大拇指》中,
我可以讀到當代香港本地作家的文學創作,
這些作品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此外,《大拇指》還出版了一本《大拇指小說選》,
所選的小說更是充滿了本土風情,讓我深受啟發。

《大拇指小說選》



讀著那些本地作家及學生作家的文學創作, 很容易產生共鳴! 
亦滋長了我對文藝更深的興趣。 
我要俾個like(讚一讚)給 
我在青春期最佳精神食糧的《大拇指周刊》👍! 


在我對《大拇指》的閱讀記憶中,,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拇指》 
出現了一個年輕作者鍾曉陽。 
她最初在《大拇指》上發表文學創作時,
應該只有十三、四歲。
我是看著她出道和成名的! 
她的文學創作包括小說、散文及詩歌。 
當她出版第一本引起文壇關注的小說
《停車暫借問》時,
應該只有十八、九歲吧!
我到現在仍追縱著她,
要看她的新作呢! 


* * * 


到我告別了我的中學生學習時期, 
我還仍斷斷續續的讀著《大拇指》, 
直至她在1987停刊, 
那時我已經是廿多歲的青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