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升中試」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升中試」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28日星期二

中英數三科就夠哂數的升中試



我的小學歲月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輕鬆玩樂,
第二個階段是五年級至六年級的緊張學習。
在第一個階段,我的讀書方式是“自然讀”。
上課聽多少算多少,做功課也是如此;
考試前一天才溫書,記住多少就考多少。
最終成績真實反映了我的先天資質。
我在班上的成績大約在中間,四十多人中約排二十。
當我升入五年級時,
班主任宣布我們星期六日整天回校補課,做試題練習。
學校開始加強學科訓練,
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備戰升中試(香港中學入學考試)。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准考證(1972)


我那時才知道,
小學每年只有幾個學生能通過升中試,
入讀政府資助的各類中學。
其他同學若想繼續讀書,
就必須報考學費高出資助中學幾倍的私立中學。

因此,升入五年級後,
學生們開始修心養性,準備升中試。
對於我們這些已經玩得心散的學生來說,
學校提供補習,是一個翻身和最後衝刺的機會。

那時升中試只有三個科目:中文、英文和算術。
我做模擬試題時,遇到不懂的內容,就重新學習相關課程,
例如需要記憶的英文文法和數學公式。
其實這些學科內容在一二三年級時已經有系統地編入課程,
但我在“輕鬆玩樂階段”時根本無心向學,沒有好好學習。
到五年級才開始由頭學習,底子不穩,
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掌握較完整的學科內容。
缺乏這些基本知識,
根本無法應付那些多而“狡猾”(tricky)的試題。

因此我和幾個成績相近的同班同學,
在六年級期間一起報考多間私立中學,
以備升中試不及格時也有學校可讀。

我是在1970年代初考升中試的。
那時政府資助的各類中學不足以應付所有適齡兒童入學的需求,私立中學應運而生填補這個空檔。
但其學費一般比資助中學高出幾倍。
那時香港的經濟才剛起飛,
很多家庭要負擔私立中學的學費也感到吃力。

對我而言,小學五六年級的“緊張學習階段”兩年,
從來不覺得辛苦。反而體會到,凡事要進步,
必須付出不懈的努力!

我的升中試勉強及格,
被派到一家靠近家的全日制津貼中學。
學費便宜,上下課不用乘交通工具,
整體來說,給了我一個純樸而自由的中學生活。

升中試始於1962年,
當時人人都說升中試是“一試定生死”,
給學生帶來很大壓力,
剝奪了他們的快樂童年。
最終在1977年結束。
之後轉為香港學業能力測驗,
宣稱學生不用為測驗準備。

據說那一代的學生,為了考得好成績,
仍然補課做學業能力測驗的練習。
或許這就是競爭式淘汰考試的本質。


2019年12月2日星期一

書包載著幾本實體字典的學習年代


我讀的是街坊小學,而非名校。
在低年級的上午班時,學校的功課不多。
中午放學後,只需花很少時間,就能完成當天的功課。
剩下的整個下午可以進行其他課外活動。
那時父母忙於謀生,無暇管教我們。
我們那時的所謂課外活動是
周街跑,周山跑,自由得很。

但升到高小五年級後,功課突然變多了,
每天放學後的下午時間,都要用來做功課和溫習,
再也沒有時間做野孩子了!
學校還要求我們在星期六和星期日整天上課,
回校補課,做試題練習。
學校之所以開始加強學科訓練,
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備戰升中試(香港中學入學考試)。
這個公開考試的作用是
甄選考生入讀政府資助的各類中學。
如果未能入選,
學生就必須自行報考私立中學繼續學業,
令人感到彷徨。
升中試是當時社會的一個人力資源篩選機制,
對學生的前途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因此絕大多數同學都開始收心養性,專注於學業。
乖乖跟隨老師的安排,勤交功課,積極做練習。

當時升中試只有三個科目:中文、英文和算術。
僅用這三科篩選每年數萬計的考生,
可以斷言,每科的試題都必須具有一定的深度,
才能有效區分考生的能力!
我當時的試題練習成績不太理想,
原因在於我的學科基礎不夠扎實,
直到五年級才開始努力讀書,
真的覺得有些為時已晚。
我的語文老師對我們也感到非常失望,
常常說我們的詞彙量太弱,這影響了我們的表現;
如果想要快速提升成績,秘訣就是要主動學習,
多查字典和辭典,並且要強記更多的詞彙。

那時候尚未配備音影效果的電腦學習工具,
字典和辭典都是實體書籍,
沒有音效或影像,
名副其實地成為了“啞老師”!
那時我仍然有些鬥志,
深知要勤補拙,唯有努力學習。
因此我那時經常在書包裡放幾本字典和辭典,
隨時拿出來查看或背記。
其中一本就是《四用成語辭典》。

《四用成語辭典》

基於應對升中試的需要和對中文的興趣,
我將整本辭典讀遍,並強記於心。
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有趣的成語至今仍然縈繞在腦海中,包括像是“一日九遷”、“下堂求去”和“不欺暗室”等!
但以前從字典中學來的很多成語,
到現在,由於不合時宜,已經不多人使用。
 

2015年8月24日星期一

變成精神食糧的生命麵包


在六十年代中,我還在讀小學。
父親每天會給我們每人一毫子作零用。
如果用來買早餐,
一毫子可以買一碗柴魚花生粥、
一碟豬腸粉、一碗花生糯米飯、
一兩個魚肉燒賣或豬肉粉果、以及一個麵包等等。
上學之前,我們總是先吃個早餐,
這些早餐則輪著吃遍,因為常常變換口味,所以不會吃厭!
如果某一天我想買麵包當早餐,
我會買一個脆卜卜的豬仔包(我的最愛)!
我自己很少會買那種一片片無甚花巧的白方包當早餐。
但我也常常吃得到白方包。
在家裡,我們常常吃得到白方包!
家中小孩多,全是化骨龍,
爸媽會購買一些經濟實惠的乾糧,
如餅乾或一磅白方包,放在家裡,
誰肚子餓就自己拿來吃!
那時候吃白方包,如果不吃麵包邊,
長輩會責備我們浪費食物,
要我們把方包連麵包皮一起吃。
我記得在九龍仔泳池門口,
有一個小販推車檔,專賣炸麵包。
那些是用麵包皮蘸麵粉油炸而成的!
喜歡甜食的客人,
可以用小販提供的砂糖灑在炸麵包上增加風味。
我記得,炸麵包大概是一毫子一條吧!
買的人也不少!
可見那時物質匱乏,民生生活善用食材。
因此,我到現在吃白方包也仍是整塊吃。
那時我們是怎麼吃白方包的?
平常隨便想吃塊白方包,
通常會灑上砂糖或抹上煉奶,
已經是很經濟實惠又好味的充饑食糧。
在特別的場合,比如小學的年度郊遊旅行,
許多同學會用白方包夾午餐肉作午餐,美味無窮。


白方包和另一種特別的食糧也很搭配,
這是一種精神食糧,指的是實體字典。
這讓生命麵包變成了精神食糧。

變成精神食糧的生命麵包
生命麵包


我記得那時候嘉頓生產的磅裝《生命麵包》,
曾經還送小型英漢字典。
我們可以用一定數量的包裝紙,
換取一本小型袋裝英漢字典。
那時代有什麼不懂,
其中一種方法就是查實體字典或專科工具書等。
商品贈送字典算是一種有教育意義的宣傳手法。
我記得這本字典是一部初級英漢字典,較適合小學生使用。
因為我家常常購買這種磅裝麵包,
我們也可以換到一兩本。
那時我還在讀小學初級,
所以這本字典很適合我,我還霸佔了一本私用,
直到這本字典無法滿足我的學習需要,
我才開始選擇更符合我需求的字典或工具書。
那時我開始要應付升中試,
需要的參考書、字典或工具書的內容和程度,
則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