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星期五

大時代下經營小生意的樓梯底舖~




樓梯底舖 


香港在1950-70年代有很多樓梯底舖。
那時香港仍有很多幾層樓高的唐樓,
這些唐樓多數沒有升降機,
入口就只得一個向街樓梯口!
其中很多這些樓梯口有一個樓梯底的斜天花頂空間位。
這個斜天花頂空間位很小,既在樓梯底,
大約只有一般樓梯的闊度,面積祇有約五六十方呎,
通常坐不進多一個人;
人站著也進不了那個斜天花頂小空間。
但這些樓梯口多向著行人街道,人流旺盛,
用作舖位,顧客要光顧也很方便。
亦由於空間小,租金一般都會較其他大地舖低很多。
非常適合只需要一個小空間作業的小生意或小買賣。
所以這些樓梯底空間都被業主好好利用轉成小舖租售。

以前香港百業興旺,
開一個小舖,
可做萬種生意,
冷門的,熱門的,都有得做。
例如磨刀磨較剪的,水電維修的,
修理鐘錶的,配鎖配匙的
賣家居用品的,賣風味小食的。。。
我家也是開一個這樣的樓梯底小舖的。
我讀小學初中時也有幫爸媽看看舖。
做一個樓梯底舖的小生意,
就往往能養得起一頭家。

到70年代年代末,
開始有很多唐樓被拆卸重建。
新起的樓宇在沒有這些樓梯底了。
樓梯底舖現在急劇減少,
現在祇能在有較多未拆唐樓的區段才見有。

我家經營的梯底舖的唐樓未拆卸前,
已經結束經營,
主要原因是生意淡薄,頂不住支出。
雖說小舖租金較低,
但燈油火蠟,都要一定的支出。

但無論怎麼說,那時做小生意,
都容易過現在。
現在要做小生意,
很難找到小舖。
若說到樓上舖或劏舖,
它們都沒有樓梯底舖那麼當街當巷人流旺呢!


2020年8月14日星期五

住板間房的幼兒歲月~



1960年代流行的板間房

我由出生至三歲,一家五口是住板間房的。 
1960年代初的板間房是怎麼模樣的呢? 
那時有些業主,
將單位用板間開多個板間房,
分租給多個租客。
間房的目的是降低每個單位的租金, 
以應負擔不起高租金的租客之需。 
那時流行採用的房板配有透光玻璃, 
以助板間房採光。 
但又要提高房間私隱度, 
透光玻璃都鑄有密緻凹凸花紋, 
以防清晰光影透視。

1960年代流行的板間房板透光玻璃花紋

間出來的板間房多是方型的,
以有效使用單位面積及安拆房板。
租客要共用廚房廁所。
以上的資料是那時的板間房的一般情況。
我對我以前住在住板間房的情景一點記憶也沒有。
據母親說,單位業主將單位用板間開幾個板間房,
租給幾個家庭居住。
若不是我問起,
母親都不想回憶那段日子,
因為居住條件太惡劣。
業主的單位在頂樓,
無論甚麼天氣,
房內都酷熱難熬。
所以很多時到夜晚,
母親都喜歡帶我們到天台透透氣,
待到睡覺才回房。
我反而對天台的情況有小小記憶,
在黑夜抬頭看到一個圓圓的月亮的情景,
還隱隱約約的留在腦海。


後來爸媽成功申請公屋,
我也搬離我的幼兒歲月的板間房的我的第一個家。
母親說,我們的幾個板間房鄰居家庭,
後來都先後“上樓”,
住進不同類型的公共房屋。

住板間房的,
自然希望將來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住進公屋居屋。
六十年代的香港,
那時沒甚麼堂皇冠冕的所謂房屋政策。
總之住板間房的申請上樓,
合資格的就排大隊上樓,
而且是好有希望又真有機會的呢!

* * *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香港,
沒有人再用上述房板間出板間房了。
但取而待之出現了很多劏房。
劏房在名稱及形式上都不同板間房。
但其本質一樣,
一樣是很多人負擔不起住屋支出,
只能住在一個超壓縮了的居住空間。
所以,
現在也不需要堂皇冠冕的所謂偉大房屋政策。
總之住劏房的申請上樓,
合資格的就排隊上樓。。。
最好是有希望又真有機會的就是德政!

2020年8月2日星期日

好聽的音樂也可以讀~

音樂一週, No337,11 September 1981,



我讀初中開始聽流行曲時是1970年代初。

發覺中學生的主要潮流是聽歐西流行曲。
非常受歡迎的歌星和樂隊包括
The Beatles, The Bee Gees, The Carpenters,
Elton John,Simon & Garfungal,
Jim Croce,Don Maclean,Cat Steven,
John Denver,The Eagles,
America,Pink Floyd,CSNY, 
Joan Baez,Bob Dylan,Stevie Wonder 等等。
聽這些歌算是追得上潮流,但那是大眾潮流。
但有時從有些電台音樂節目或
不知從那裡聽到一些冷門音樂,
很對胃口。
便發覺大眾潮流及流行榜以外,
好聽的歌多的是。

《音樂一周》(MUSIC WEEK) 
在1975年中以小報(半份報紙大小)形式出版,
逄星期五出版,專門推介各種音樂,
但以偏門的搖滾音樂為主。 
周報提及的外國樂隊,歌星及歌曲我大都不認識, 
但《音樂一周》內容廣泛, 
從中總能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音樂文章閱讀,
那時我很喜歡聽非主流音樂,
所以也定期買來看。 

那裡很多作者寫文章介紹音樂,
文章本身都寫得很感性,像是抒情雜文,
竟然成為我的閱讀對象。
所以我有個感覺,
好聽的音樂也可以通過閱讀來欣賞的。 

我讀《音樂一周》的年代主要在1970代末至1980代中。
那時日本流行音樂捲席全亞州,
我特別喜歡看《音樂一周》介紹
日本流行音樂及日本潮流文化的文章,
專欄及樂壇人物訪問,
內容詳盡深入,很多第一手資料,
是報導日本潮流文化的紙媒先鋒。

那時《音樂一週》也舉辦本地和外國樂隊音樂會,
我是通過《音樂一週》,
認識 Ramband這對本地搖滾樂隊的。
在1980年代初,
我和同樣愛好搖滾音樂的同學去過
香港大會堂(Hong Kong City Hall)
看Ramband 的演唱會。
那是我第一次買票看演唱會;
也是我第一次踏入香港大會堂觀看節目!

到我做了上班族後,開始少聽搖滾音樂了,
也少看《音樂一週》了。
那時香港搖滾音樂熱潮也正在減退,
廣東歌成為流行音樂主流,
週刊主持人又要移民,
紙媒版的《音樂一週》到1997年停刊了。

* * *

(現在看《音樂一週》,可以看他的Facebook。
在那裡,好聽的音樂可以讀,
同時又可以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