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007」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007」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2月28日星期五

嬌滴滴的十三點


《13点》漫畫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漫畫書,
最愛的包括本地作者創作的《地球先鋒號》以及
日本作者的《007》中譯本。喜
歡看《地球先鋒號》和《007》的男同學不少,
但女同學卻不多。那麼,女同學們看什麼漫畫呢?

在1960年代初,香港的電視尚未普及,
漫畫書主要以圖像為主,
有點像“電視前身”的娛樂與資訊載體。
在商業考量上,
漫畫書會根據不同性別或年齡的讀者需求,
提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以增加銷量。
就像現在的電視節目,
有的偏向男性,有的則偏向女性,
不同漫畫書也面向不同的讀者群。
如果有選擇,女同學自然會選擇較女性向的漫畫書。

在1960年代中,繁多男性漫畫書中,
突然出現了李惠珍的《13點》漫畫,
以當時流行的雙周刊形式發行,並立刻爆紅,
每期銷量一度高達十萬本!
吸引了萬千讀者,主要是少女,
還包括我的小學同班的一大群女同學。
這本書的主角是一位含著銀匙出生的富家小姐《13點》,
她的生活富裕,擁有各式各樣的靚衫。漫
畫的題材非常生活化,緊跟社會民生事務的發展,
但不談論政治宗教,亦沒有色情暴力,屬於輕寫實內容。
這是許多少女(甚至少男)所嚮往的夢幻生活。
我的女同學們將它視為她們的漫畫版流行資訊指南。

《13點》紅極一時,
自然吸引了其他人進入這個市場。
在70年代初,
另一部同類漫畫《嬌滴滴》由謝玲玲創作進入市場。
《嬌滴滴》的內容和形式與《13點》相似,
成為另一個選擇。
然而,很多讀者都會購買兩本,
因為除了這兩本漫畫,
市場上女性向的漫畫書仍然不多。

《嬌滴滴》漫畫


對我而言,無論是男性向還是女性向的漫畫書,
13點》或《嬌滴滴》,能到手的我都看過飽。

但到了1970年代初中期,
這一代的漫畫書相繼停刊。
我開始轉向閱讀文字書籍,
也看了更多的電視節目。

直到在1970年代中後期,漫畫書熱潮再起,
我再次沉迷於漫畫的日子又來臨了。

2019年11月5日星期二

每天追讀飄著油墨香的報紙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香港每日有幾十份大小報紙出版。

爸爸每天會看兩三份報紙,
包括【香港商報】
(主要看足球消息和比賽報導等)及
【真欄日報】
(主要看馬經及狗經等);
但不包括【華僑日報】。

但我家那時是有訂閱[華僑日報]的!

【華僑日報】在當期時
是香港的一份中文綜合大報。

除了新聞,工商政界都經它發佈公告及消息。


之所以我家那時是有訂閱【華僑日報】,
是學校鼓勵及協助學生特價訂閱的,
我記不到兄弟姊妺中誰經學校訂閱的,
但我自己很喜歡看【華僑日報】,
天天拿來看。
在學校師生來說,
【華僑日報】的副刊【教育版】的
內容是面向這群讀者的:
它會定期刊出中小學各學科的
課程參考資料和資訉。
但作為一個學生,
要是閱讀報紙作為消遣,
我其實很少看這些“太學校”的副刊,
反而更多看其他與課本無關的內容,
例如有關文藝的各類副刊,
所謂各取所需,
我自然會揀我有興趣的內容看。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
香港每天有數十份大小報紙出版。
其中一份報紙《華僑日報》,
在當時的龍頭中文綜合大報。
除了新聞,
工商政界及政府會透過它發佈公告和消息。

我家當時訂閱了《華僑日報》,
是學校鼓勵並協助學生特價訂閱。
在學校師生中,
《華僑日報》的副刊《教育版》的內容是為這群讀者而設:
它會定期刊出中小學各學科的課程參考資料和資訊。
但作為學生,
如果把閱讀報紙當作消遣,
我其實很少看這些“過於學校化”的副刊,
反而更喜歡看與課本無關的其他內容,
例如有關文藝的各類副刊。所謂各取所需,
我自然會選擇我感興趣的內容來看。

華僑日報 (1973)


我記得《華僑日報》當時有一個版位,
讓青年人及學生投稿。
編輯會對每篇獲刊登的文章給予評語及評分
(印象是1至5顆星)。
我從小學六年級到初中投過多次稿,
但從未獲得刊登。
那時還沒有互聯網,
需依賴這些公開的平台才能發表文章。
多次投稿都被拒絕,
這讓我對自己的創作失去了信心,
之後再沒有在這個平台上投稿!
不過,我有剪存其他投稿的文章作為參考,
常常能看到令人驚艷的作品。

這個投稿版後來發展成為《學生園地》版,
只刊登創作,
沒有編輯的評語和評分。

除了文字,我也喜歡圖像,
因此我經常翻閱《華僑日報》的《華僑文化》版。
我特別留意這個版面刊載的書畫展消息和圖片。
如果是書畫介紹或展覽資料,
報紙會附上圖片(一般為兩三平方吋大小)。
由於那時的報紙都是單色印刷,
圖片多為黑白灰色。
書法圖片的字形清晰,
而水彩畫或油畫等繪畫作品的細節則難以看清。
不過,當時我也剪存了不少這樣的圖片作為創作參考。
在如今超高清解像度和放大仍覺不夠的年代,
我那時的追求算是容易滿足的低要求。

當時香港的書畫展覽場地不多,
多數安排在大會堂的高座或低座展覽廳。
我一看到有興趣的展覽,就會搭船搭車去看。

喜歡文字和圖像的人,自然對出版也會感興趣。
那時我常去借書的小童群益會圖書館,
有一年暑假舉辦了一個參觀《華僑日報》的活動,
我也參加了。
這次參觀大約持續了四小時,
我們沿著報紙出版的流程,參觀了不同的部門。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排版部,
裡面有一整牆的鉛字粒,
幾位排字工人擠在其中,
拿著稿件跟著作者的潦草字,
逐個字從鉛字粒牆上挑出來,
排成字版,迅速而準確。

日報的員工告訴我們,鉛字粒會褪色,
長時間拿著鉛字粒的排版工人,
雙手會變得黑黑的,
因此排字工人被稱為「黑手黨」。
這讓我想起我當時很喜歡的007漫畫裡的
「魔鬼黨」和「金手指」等組織,
排版工人的形象因此鮮明地留在我的腦海中。

《華僑日報》是一份內容嚴謹、字多圖少的正經大報,
它陪伴我渡過那段簡單樸實的文藝少年時光。

當《華僑日報》在1995年停刊時,
正是鉛字排版逐漸被電腦排版和彩色印刷取代的過渡期。

2018年7月8日星期日

曾是公仔書先鋒的地球先鋒號


地球先鋒號 



我自己出錢買的第一本公仔書是《地球先鋒號》。

我買的是新書,每本五毫子。

在六十年代初,

六七歲的小孩用五毫子買一本公仔書算是相當奢侈,

因為那時一毫子能買一個菠蘿包。

我非常喜歡看公仔書,

零用錢多數用來購買自己特別喜歡的書。

在六十年代初,香港的電視還未普及,

以圖像為主的公仔書當然受到小孩的歡迎。

那時的公仔書有很多類型,包括本地創作,如《兒童樂園》、《老夫子》和《十三點》,

以及外地創作的中譯本,如日本的《007》。

還有一些是仿冒或抄襲外地創作的本地漫畫,

比如我特別喜歡的《地球先鋒號》。

《地球先鋒號》最初是臺灣漫畫作者創作的,

名字和外形是原創的,但內容多是仿冒或抄襲日本漫畫。

後來版權賣給香港出版社重新出版。

那時我們不知道內容是抄襲還是原創,只要覺得好看就行。

《地球先鋒號》講述科幻和機械人等內容,

受到男孩子讀者的喜愛。

其實《地球先鋒號》的內容是抄襲日本的打打殺殺漫畫,

當時這類書籍不會被父母主動買給孩子,

因為他們擔心孩子會學壞。

我喜歡看,只好自己購買。

還常常模仿《地球先鋒號》的造型,畫了不少圖畫。

不過當時我只會畫先鋒號,對其他的畫不太懂。

我不記得這本書多久出一期,

只記得看完一期就期待下一期。

我追看《地球先鋒號》追了二十多期,

突然有一期的畫風和筆法變了,造型也稍稍改變。

我跟著舊造型畫了很多畫,已經入了腦,

卻發現造型變了,十分失落。

從那期起,我沒有再繼續追看《地球先鋒號》的新期數,

心裡懸著,感到不舒服。

或許很多讀者都和我一樣因為這樣而放棄了,

《地球先鋒號》到1960年末仍未出版至故事結局就停刊。

很久後我才知道,原作者在畫了二十多期後去世,

之後的期數是出版社另找其他作者繼續創作的,

知道後我感到悵然,但也釋懷。

《地球先鋒號》漫畫單行本是那個年代

流行大眾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一旦得到大眾接受,會流行一段時間,

但新鮮感一過,受眾會迅速流失,

因為他們都會轉到更新潮的流行大眾文化內容去。

這是流行文化的本質。

儘管如此,流行代表影響,

《地球先鋒號》導引後進的影響力,

相信一定超出原作者的想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