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星期二

我要俾個like給《大拇指周刊》

七十年代中,我踏入青春期。 
除了綜合報紙, 
開始揀讀一些題材較專門, 
內容較深入的報刊看。 
那時市面有很多為青少年出版的周報 
(八開度,半份報紙大小少)。 
這些周報會就着報紙的主旨及方向, 
編選一些切合當代年青少人的志趣
的不同主題版面讓讀者選讀。 
內容包括文藝創作、社會思潮、音影賞析、 
星座運程、民生生活、娛樂消閒、 
書評藝評及作者專欄等…… 
那時覺得世界廣闊美麗, 
要到她的不同領域探索。 
拿幾角錢買一份週報, 
從中能找到一些自已有興趣的內容細閱, 
讓思想飛越現實樊籠, 
沉醉在那响往的志趣國度裏。
香港青少年週報的出版, 
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刋物應是《中國學生週報》 
(1952年創刊, 到1974停刊)。 
另一份同時期的週報有《香港青年周報》 
(1967年創刊,1970年中停刊)。 
這兩份報刊先後停刊前,我還是個兒童, 
那時根本未有留意這兩份周刊。 
到我大一點道初中時開始有興趣看 
這類周刊時, 
第一份我主動買來看了看的是 
《大拇指周報》
(1975年創刊,1987停刊) 。


大拇指周報 

《大拇指》以中學生為主要讀者對象, 
整体取向偏重於文藝, 
內容有很多小說、散文、詩與書話等。
其他多元化的專欄有音影賞析、影視文化、 
社會時事等及生活趣事等。 
《大拇指》的出版時期, 
適逢重疊我的整過中學時期, 
所以我能由《大拇指》創刊號開始看;
是我那時期最喜歡閱讀的課外文藝讀物。
記得那時每到它的出版日, 
我都一早到報攤買來看。
我們那時看的現代文學,
包括中文教科書所揀選的白話文範文,
大多是三五七十年前民國前後作家創作的,
例如魯迅,朱自清,茅盾,沈從文,
老舍,冰心等。
他們的作品當然很好,
但內容總是和生活隔了一重甚麼似的。
但在《大拇指》,
可以讀到當代香港本地作家的文學創作,
其內容很有生活感! 

《大拇指》出版了一本《大拇指小說選》,
所選的小說都很有本土風情。

《大拇指小說選》


讀著那些本地作家及學生作家的文學創作, 
很容易產生共鳴! 
亦滋長了我對文藝更深的興趣。 
我要俾個like(讚一讚)給 
我在青春期最佳精神食糧的《大拇指周刊》👍👍👍! 

有關《大拇指》的閱讀記憶,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拇指》 
出現了一個年輕作者鍾曉陽。 
她最初在《大拇指》版發表文學創作時, 
應該大約祗有十三、四歲吧! 
我是看著她出道和成名的! 
她的文學創作包括小說、散文及詩歌。 
到她出版第一本引起文壇觸目的 
小說《停車暫借問》時, 
應該祗有十八、九歲吧! 
我到現在仍追縱著她要看她的新作呢! 

* * * 

到我告別了我的中學生學習時期, 
我還仍斷斷續續的讀著《大拇指》, 
直至她在1987停刊, 
那時我已經是廿多歲的青年了。

2019年11月5日星期二

每天追讀飄著油墨香的報紙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香港每日有幾十份大小報紙出版。

爸爸每天會看兩三份報紙,
包括【香港商報】
(主要看足球消息和比賽報導等)及
【真欄日報】
(主要看馬經及狗經等);
但不包括【華僑日報】。

但我家那時是有訂閱[華僑日報]的!

【華僑日報】在當期時
是香港的一份中文綜合大報。

除了新聞,工商政界都經它發佈公告及消息。


之所以我家那時是有訂閱【華僑日報】,
是學校鼓勵及協助學生特價訂閱的,
我記不到兄弟姊妺中誰經學校訂閱的,
但我自己很喜歡看【華僑日報】,
天天拿來看。
在學校師生來說,
【華僑日報】的副刊【教育版】的
內容是面向這群讀者的:
它會定期刊出中小學各學科的
課程參考資料和資訉。
但作為一個學生,
要是閱讀報紙作為消遣,
我其實很少看這些“太學校”的副刊,
反而更多看其他與課本無關的內容,
例如有關文藝的各類副刊,
所謂各取所需,
我自然會揀我有興趣的內容看。

華僑日報 (1973)

記得【華僑日報】那時有一個版位,
讓青年人及學生投稿。
版主會給每篇獲刊登的文章給予評語及評分
(印象是15粒星)。
我讀小學6年級至初中投過多次稿,
從未獲刊登過。
那時未有互聯網,
要有這些公開的平台
才能發表文章。
多次投稿都被投籃,
我對自己的創作大失信心,
之後再沒有在這個園地投稿!
但我有剪存其他投稿文章參考學習,
令人驚艷的文章常出現!
 
這個投稿版後來發展
成為一個【學生園地】版,
袛刊登創作,沒有版主的評語及評分了

除了文字,我也喜歡圖像。
所以我也常揭看日報的【華僑文化】版。
我最留意這個版刊載有關
書畫展的消息和書畫圖片。
如果是書畫介紹或展覽資料,
報紙都會附錄圖片(一般為兩三方吋大小)。
由於那時的報紙都是單色印刷,圖片都是黑白灰色的。
書法圖片還可以看清楚字形,
繪畫圖片如水彩畫或油畫,
就很難看清楚畫作的細節。
但那時也剪存了不少這樣的圖片作創作參考。
在現在用到超高清解像度超放大
還嫌解構不夠的年代,
我那時的認真算是容易滿足的低要求呢!
 
那時香港書畫展覽場地不多,
場地多安排於大會堂高座或低座的展覽廳。  
我一看到有興趣的展覽就搭船搭車都要去看。

喜歡文字和圖像的人,
自然對出版也多會有興趣。
那時我常去看書借書的小童群益會圖書館
有一年暑假舉辦了一個參觀【華僑日報】的
暑期活動,我也參與了。
那個參觀長約四小時,
我們順著報紙出版的流程,
去到不同的部門走過一轉。
印象最深刻的排版部,
排版部內有一牆牆的鉛字粒,
擠在其中的幾個排字工人,
拿著稿跟着作者的潦草字,
逐個字從鉛字粒牆上執齊鉛字粒及
在手上排成字版,
又快又準。
日報的員工告訴我們,
鉛字粒會甩色,排版工人拿着鉛字粒久了,
兩手變得黑黑的,
於是排字工人被稱為【黑手黨】,
那時令我想到
我當時很喜歡的007漫畫裏的
【魔鬼黨】【金手指】等組織。
排版工人的印象就有如此的聯想而鮮明地常留在腦海。

【華僑日報】是一份內容一板一眼,
字多圖少,
主要是單色印刷的正正經經的大報,
它伴著我渡過我的那一段簡單樸實的
文藝少年時光。
 
當【華僑日報】在1995停刊時,
那時差不多也是鉛字排版,
被電腦排版彩色印刷完全取代的過渡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