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

灰飛烟滅的垃圾焚化爐


荔枝角焚化爐


在小學和初中放暑假的時候,
我天天泡在小童群益會的圖書館看書,
還參加圖書館舉辦的暑期活動。
那時我很好學,對什麼都想知道。
一套有二十多本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看過幾遍,
甚至對垃圾是怎樣焚化也非常感興趣。
因此,圖書館舉辦了“參觀荔枝角焚化爐”的活動,
我當然熱切地參加了,
親眼見證了垃圾焚化的真實流程。

對我來說,這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那時候香港處理垃圾主要依賴焚化,
最終由於焚化垃圾嚴重污染空氣,
香港全面改用了垃圾堆填的方法。
荔枝角焚化爐終於在1991年關閉並被清拆,
焚化爐的煙囪地標也被推倒,
消失在以前香港特有的煙囪與樓群混合的景致中。
然而,世事無絕對。
當前,香港幾個策略性堆填區相繼飽和,
我們明知焚化垃圾會污染空氣,
但仍需安排興建新的垃圾焚化爐。
當然, 現在的垃圾焚化技術比以前先進了許多,
應該不會像以前那樣嚴重污染空氣的。








2018年9月23日星期日

繁花茂樹下更飄書香





市政局借書證 + 區域市政局借書證


我個人使用香港公立圖書館服務最多的年代,
應該是1980年代的中學及預科時期。
那時我需要準備會考和大學入學試,
因此我常到圖書館的溫書室溫習,
也經常到圖書館借閱參考書。

在我印象中,那段時間也是香港圖書館快速發展的階段。
香港公立圖書館向來由市政局管理。
1986年區域市政局成立後,就由兩局分別管理:
市政局負責香港島和九龍的圖書館服務,
而區域市政局則負責新界的。
兩局的借書證也有所不同。
我住在九龍,使用的是市政局的借書證。
兩局在2000年1月1日解散,
香港公立圖書館服務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統一管理,
不再分局域。
隨著時間的推移,
兩局的公共圖書借書證也隨之被香港身份證取代。

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
每個人只需持有一張證件、一部手機、一個符號、
一個指紋,或一張面孔(整容前),
能辦理生活中的各種私人事務,
無需再攜帶那些分層分類的證件。


 

2018年9月9日星期日

甲蟲年代的甲蟲型汽車和車價

 
甲蟲型汽車

記得小時候在街上見到的汽車,
很多都是甲蟲型的。
這類甲蟲型汽車在
二次大戰後在外國大量生產,
在1950代末開始入口香港,
到 1960年代滿街都是這些這類甲蟲型汽車了。
小時候我們喜歡這些看這些“甲蟲”,
因為它們的外型很像玩具,非常討好。
 
據一個長輩說,那時一部甲蟲型汽車,
車價約為15,000港元;
而當時一個普通住宅單位,
樓價也約為15,000港元。
用現在的資產價格的概念來看,
那時的車價實在太高;
或者,可以這樣看:
那時的樓價實在太低吧!
 
那時甲蟲型是時尚,
就是一些貨車的車頭都是甲蟲型的,
很是有趣!
 
這些甲蟲型汽車,
到 1970年代突然集體消失,
取代的是直線外型的汽車!
現在偶爾看到一架線條曲折的
甲蟲型汽車在街上走,
很受注目。

記得小時候在街上看到的汽車,
很多都是甲蟲型的汽車。
這類甲蟲型汽車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外國大量生產,
並在1950年代末開始進口到香港。
到1960年代,
街上滿是這類甲蟲型汽車。
小時候我們喜歡看這些“甲蟲”,
因為它們的外型像玩具,非常可愛。

據一位長輩說,
那時一部甲蟲型汽車的車價約為15,000港元;
而當時一個普通住宅單位的樓價也約為15,000港元。
用現在的資產價格概念來看,
那時的車價實在太高;
或者可以這樣看:
那時的樓價實在太低。
那時甲蟲型汽車是時尚的象徵,
甚至一些貨車的車頭也是甲蟲型的,實在有趣!
這些甲蟲型汽車在1970年代突然集體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直線外型的汽車。

現在偶爾會有一輛線條曲折的甲蟲型汽車在街上行駛,
備受注目。


——————————————

The Beatles - Drive My Car




2018年9月1日星期六

讓我攀上地球頂峰觀看宇宙星空




“地球”攀爬架

小時候在遊樂場玩的遊樂設施,
與現在遊樂設施很不同!
其中最大的不同點是“硬度”。
以前的遊樂設施都是硬橋硬馬的,
不像現在的超安全:
現在遊樂設施的邊邊角角,
都裝上了防撞膠;
地上也鋪了軟海綿地墊,
以免兒童玩時撞傷跌傷。
 
那時最硬橋硬馬的遊樂設施,
非我們稱之為“地球”的攀爬架莫屬!
“地球”是由圓鐵管造成的
一個約兩層樓高的圓球形的攀爬架,
而這個攀爬架是裝置在一塊水泥地上。
講真,這個“地球”的攀爬架都幾危險,
如果一個小孩子從地球較高點,
跌落地球內的較低點或跌落在水泥地上,
都會幾傷!

我們小時候覺得這個“地球”很高。
要攀爬到“地球”總要有一點勇氣!
但既然有一個這樣的“地球”在,
在朋輩間的壓力下,
我們自然會終要鼓起勇氣,
攀爬到這個“地球”的最高點上!

回到說這個“地球”危險,
在我記憶中,
又從未有小孩從地球跌過下來重傷!

小時候在遊樂場玩的設施,
與現在的遊樂設施大相逕庭!
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硬度”。
以前的遊樂設施都是硬邦邦的,
而現在的設施則安全得多:
設施的每個角落都裝上了防撞膠,
地面鋪上了柔軟的海綿墊,以免兒童在遊玩時受傷。

那時最硬邦邦的設施,
非我們稱之為“地球”的攀爬架莫屬!
“地球”是由圓形鐵管製成的,
安裝在一塊水泥地上。
說實話,這個“地球”的攀爬架相當危險。
如果一個小孩從較高的地方跌落到較低的點或水泥地上,
肯定會受傷!

小時候我們覺得這個“地球”非常高。
要攀爬到“地球”需要一點勇氣!
但既然有這樣的“地球”,
在同伴的壓力下,
我們自然會鼓起勇氣攀爬到最高點!

回到再談這個“地球”的危險,
在我記憶中,又從未見過小孩從“地球”跌下來重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rpenters - Top of the World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