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星期五

大時代下經營小生意的樓梯底舖~




樓梯底舖 


香港在1950至1970年代有很多樓梯底舖。
那時香港仍有許多層樓高的唐樓,
這些唐樓大多沒有升降機,
入口只有一個朝向街道的樓梯口。
許多樓梯口都有一個樓梯底的斜天花頂空間。
這個斜天花頂空間非常狹小,
位於樓梯底部,大約只有一般樓梯的寬度,
面積僅有五六十平方英尺,
通常無法容納多於一個人;
人站著也進不了這個狹小的空間。
但這些樓梯口多面向行人街道,人流旺盛,
用作舖位,
顧客光顧起來也非常方便。
由於空間狹小,
租金一般較其他大地舖低很多,
非常適合只需要一個小空間運營的
小生意或小買賣。
因此這些樓梯底空間都被業主好好利用,
轉租為小舖。

以前香港百業興旺,開一個小舖可以做萬種生意,
冷門的、熱門的生意都有。
例如磨刀和剪的、水電維修、修理鐘錶、
配鎖配匙、賣家居用品和風味小食等。
我家也經營一個這樣的樓梯底小舖。
我在小學和初中時也幫爸媽看
經營一個樓梯底舖的小生意,往往能養活一家人。

到了1970年代末,開始有很多唐樓被拆卸重建。
新建的樓宇已不再有這些樓梯底舖。
樓梯底舖現在急劇減少,
現在只在有較多未拆唐樓的區域才能見到。

我家經營的樓梯底舖在唐樓未拆卸前已經結束經營,
主要原因是父母年紀已介退休之齡。

但無論如何,那時候做小生意相對容易。
現在要做小生意,
很難找到合適的小舖。
如果談到樓上舖或劏舖,
它們的街道人流量都比不上樓梯底舖。






2020年8月14日星期五

住板間房的幼兒歲月~



1960年代流行的板間房

我出生至三歲時,
一家五口住在板間房。1
960年代初的板間房是什麼樣的呢?
當時有些業主將單位改建成多個板間房,
分租給多位租客。這樣做的目的是降低每個單位的租金,以滿足無法承擔高租金的租客需求。
當時流行的房板配有透光玻璃,
以便為板間房容易採光。
但同時也要提高房間的私隱度,
透光玻璃上鑄有密緻的凹凸花紋,
以防止清晰的光影透視。

1960年代流行的板間房板透光玻璃花紋

間出來的板間房多是方型的,
以有效使用單位面積及安拆房板。
租客要共用廚房廁所。
以上的資料是那時的板間房的一般情況。
我對我以前住在住板間房的情景一點記憶也沒有。
據母親說,單位業主將單位用板間開幾個板間房,
租給幾個家庭居住。
若不是我問起,
母親都不想回憶那段日子,
因為居住條件太惡劣。
業主的單位在頂樓,
無論甚麼天氣,
房內都酷熱難熬。
所以很多時到夜晚,
母親都喜歡帶我們到天台透透氣,
待到睡覺才回房。
我反而對天台的情況有小小記憶,
在黑夜抬頭看到一個圓圓的月亮的情景,
還隱隱約約的留在腦海。


後來爸媽成功申請公屋,
我也搬離我的幼兒歲月的板間房的我的第一個家。
母親說,我們的幾個板間房鄰居家庭,
後來都先後“上樓”,
住進不同類型的公共房屋。

住板間房的,
自然希望將來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住進公屋居屋。
六十年代的香港,
那時沒甚麼堂皇冠冕的所謂房屋政策。
總之住板間房的申請上樓,
合資格的就排大隊上樓,
而且是好有希望又真有機會的呢!

* * *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香港,
沒有人再用上述房板間出板間房了。
但取而待之出現了很多劏房。
劏房在名稱及形式上都不同板間房。
但其本質一樣,
一樣是很多人負擔不起住屋支出,
只能住在一個超壓縮了的居住空間。
所以,
現在也不需要堂皇冠冕的所謂偉大房屋政策。
總之住劏房的申請上樓,
合資格的就排隊上樓。。。
最好是有希望又真有機會的就是德政!

1960年代流行的板間房透光玻璃花紋。
所劃分出來的板間房多是方形的,
以有效利用單位面積和安裝房板。
租客需要共用廚房和廁所。
以上是那時板間房的一般情況。

我對以前住在板間房的情景毫無記憶。
據母親說,單位業主將單位劃分成幾個板間房,
租給幾個家庭居住。
如果不是我問起,母親不願回憶那段日子,
因為居住條件非常惡劣。
業主的單位位於頂樓,無論天氣如何,
房內都酷熱難耐。
因此很多時候,母親喜歡在夜晚帶我們到天台透透氣,
直到睡覺時才回房。
我對天台的情況卻有一些模糊的記憶,
在黑夜裡抬頭看到圓圓的月亮的情景,仍隱約留在腦海中。

後來爸媽成功申請了公屋,
我也搬離了我的幼兒時期的第一個家。
據母親說,我們的幾個板間房鄰居家庭後來都先後“上樓”,
住進不同類型的公共房屋。
住在板間房的人,
自然希望將來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住進公屋或居屋。
六十年代的香港,當時並沒有什麼堂皇冠冕的房屋政策。總之,住在板間房的人只需申請上樓,合資格的就能排隊上樓,而且是有希望且真有機會的!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香港,
已沒有人再用上述方式劃分板間房。
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劏房。
劏房在名稱和形式上與板間房不同,
但其本質相同,都是許多人無法負擔住屋開支,
只能住在超壓縮的居住空間。
因此,現在也不需要堂皇冠冕的所謂偉大房屋政策。
總之,住在劏房的人申請上樓,
合資格的就能排隊上樓。
最重要的是要有希望和真正的機會,
這就是最好的政策!

2020年8月2日星期日

好聽的音樂也可以讀~

音樂一週, No337,11 September 1981,





我在初中時開始聽流行曲,
那是1970年代初。
我發現中學生的主要潮流是聽歐西流行曲。
當時非常受歡迎的歌星和樂隊包括:
The Beatles、The Bee Gees、
The Carpenters、Elton John、Simon & Garfunkel、
Jim Croce、Don McLean、Cat Stevens、
John Denver、The Eagles、America、
Pink Floyd、CSNY、Joan Baez、
Bob Dylan、Stevie Wonder 等。

聽這些歌算是追上潮流,但這只是大眾潮流。
有時我會從一些電台音樂節目或其他地方聽到一些冷門音樂,
這些音樂非常對我的胃口。
我便發覺,在大眾潮流和流行榜之外,
其實好聽的歌還有很多。

《音樂一周》(MUSIC WEEK)於1975年中以小報
(半份報紙大小)形式出版,每星期五出版,
專門推薦各種音樂,
但主要以偏門的搖滾音樂為主。
周報中提到的外國樂隊、
歌星及歌曲我大多不認識,
但《音樂一周》的內容非常廣泛,
我總能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音樂文章來閱讀。
那時我很喜歡聽非主流音樂,
因此也定期購買來閱讀。

裡面有許多作者寫文章介紹音樂,
文章寫得很感性,宛如抒情散文,
因此成為我的閱讀對象。
因此我感覺到,
好聽的音樂同樣可以通過閱讀來欣賞。

我閱讀《音樂一周》的年代主要是在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
那時日本流行音樂席捲整個亞洲,
我特別喜歡閱讀《音樂一周》介紹
日本流行音樂及潮流文化的文章,
以及專欄和樂壇人物的訪問,
內容詳盡深入,提供了很多第一手資料,
成為報導日本潮流文化的先驅。

那時《音樂一週》還舉辦本地及外國樂隊的音樂會,
我就是通過《音樂一週》認識了
本地搖滾樂隊Ramband。
在1980年代初,
我和同樣喜愛搖滾音樂的同學去過
香港大會堂看Ramband的演唱會。
那是我第一次購票看演唱會;
也是我第一次踏入香港大會堂觀看節目!

後來我成為上班族後,開始少聽搖滾音樂,
也少看《音樂一週》了。
那時香港的搖滾音樂熱潮也正在減退,
廣東歌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
而週刊的主持人也要移民,
紙媒版的《音樂一週》最終於1997年停刊。

(現在可以在Facebook上查看《音樂一週》,
在那裡,好聽的音樂不僅可以閱讀,還可以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