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麗的呼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麗的呼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8月18日星期日

美麗的映與聲的開創年月

「麗的呼聲」渠蓋


「麗的呼聲」在1950年代末期,
在香港開辦了第一個黑白電視台「麗的映聲」。
最初只提供一個英文台;
到1960年代初,
還提供了一個中文台。

麗的呼聲Logo




我家在1960年代中期安裝了「麗的映聲」,
據說那時的月租費超過10元。
爸爸很喜歡嘗試新事物,
雖然「麗的映聲」的月費在當時的生活水平中屬於高昂開支,
但爸爸還是決定安裝了「麗的映聲」,
算是走在當時大眾流行文化的前沿。

那時我還是個小孩,
自然非常喜歡看電視。
我記得看過一部日本動畫《小武士》,
家裡的所有小孩都非常喜歡看。

電視台有一個兒童益智節目,
節目中的小孩其實都是大人戴著大頭面具裝扮的,
我們都稱這些小孩為“大頭仔”。

晚上電視台也會製作一些綜合娛樂節目。
我最深刻的回憶是在一個歌舞節目中,
有一位只有幾歲的女孩在舞台上跳舞唱歌,
表現得非常成熟,她肯定就是張圓圓,
(她後來改變形象及更名為張德蘭,
並成為頗受歡迎的成熟女歌手)。

直到1967年TVB開台的時候,
爸爸立刻安裝了一條魚骨天線來接收TVB發出的電波,
但效果並不理想。
不過因為我們還有RTV可看,
所以並沒有努力調校天線來接收TVB的訊號。
因此在TVB開台初期播放的許多經典節目,
包括《歡樂今宵》和多部英語及日語劇集,
我都沒有看過!
這使我落後於當時的大眾流行文化熱潮。

「麗的映聲」直到1970年代初才轉為無線廣播,
公司的名稱也改為「麗的電視」RTV。
作為觀眾,我們也參與了RTV與TVB之間的收視爭奪戰。
出於情感因素,我們一直是RTV的忠實支持者,
但RTV的收視率長期大幅落後於TVB,
最終我們被迫成為小眾。


麗的電視Logo
 
 

2019年7月30日星期二

長年努力纖體瘦身終有成果

1960年代初,家中擁有電視機的家庭很少。
我記得有一次,
我在同樓的一個街坊單位外,
站著看他們家裡播放的電視節目。
那時我大約三四歲,可能看起來可愛,
那位街坊邀請我進去,
看了一段時間的電視。
那是我唯一一次被邀請進入別人家裡看電視。
其他經歷多是在鐵閘外觀看;
也曾遭遇過被關門拒絕的情況。

大約在1960年代中,
爸爸終於買了一部黑白電視。
這部電視有木門和鎖。
我懷疑鎖的設計是為了保護這部貴重的電器,
因為當時的電視節目不多,
每個頻道每天只播放幾小時的節目。
這部電視非常大,機頂可以坐上兩個三四歲的小孩。
我們把機頂當作櫃面,擺放許多家庭常用物品。

到了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
香港的免費電視廣播逐漸普及,
電視的價格也變得大眾化。
電視的設計開始變得簡約,木門消失了。
經過漫長的產品開發和市場演變,
電視也逐漸從黑白顯示發展到彩色顯示;
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
顯示屏的尺寸多為19吋和21吋。

到了1990年代至2000年代,
一般電視的顯示屏擴大到23吋、29吋,甚至最大到34吋,
以滿足當時消費者對電視的更高需求。

但無論顯示屏的面積如何變大,
電視機仍然使用陰極射線管技術,
透過電子槍掃描顯示屏來產生影像。
陰極射線管有一定的長度,
因此所有電視機都有約十多吋的厚度。
連外殼的厚度超過二十吋。
此外,一般家庭會使用厚實的櫃子來放置這種厚電視,
以符合觀賞者的視線水平。
整個家具配套佔據了不少空間。

厚身映像管電視



到了2000年代初,
香港的電視廣播制式轉向更新的數碼廣播技術,
電視也開始採用清晰的電子顯示屏。
因為不再需要陰極射線管,
電視的厚度變得非常薄,僅有兩三吋。
而顯示屏的面積遠超過陰極射線管的34吋極限,
一般用戶會選擇37吋、40吋、46吋及50吋等。
60吋、70吋的產品也不少,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因為大量生產,
數碼電視的價格迅速下降到一般消費者能負擔的水平。
加上機身輕薄,可以壁掛安裝,不佔太多空間,
數碼電視迅速取代了厚重的電視。
讓每個人都能輕鬆擁有自己的優質觀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