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Hong Kong City Hall」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Hong Kong City Hall」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2月25日星期二

當仍擁有近海維港美景的大會堂的早期景致

香港大會堂(1970s) 

在七十年代初,我正在讀初中,
開始對文藝產生濃厚興趣。
我也會參加一些課餘文藝活動。

當時香港的大型文化場地只有香港大會堂,
是香港第一所多元化的文娛場地。
低座有音樂廳、劇院及展覽廳,
高座有展覽廳、演講室、圖書館及美術館,
許多文藝活動都在那裡舉辦。
我在課餘時常到大會堂,
參加一些符合自己興趣的文藝活動。

我家住在九龍蘇屋村,
出城到大會堂需要乘坐巴士和小輪來回
(那時尚未有地鐵)。
但我並不覺得舟車勞頓,
因為對我來說,作為一名文藝小青,
去大會堂就像朝聖一般,我樂此不疲。

那時我只是一名初中生,負擔不起收費的演藝節目,
所以我參加的全是免費的文化活動。
大會堂的免費文化活動和節目真是多得不可勝數。
我在大會堂常常參觀免費入場的書畫展。

當時大會堂高座的最頂兩層是美術館,
是香港藝術館最初的館址,
讓我能夠免費觀看常設及定期舉辦的藝術展覽。
我在那裡購買的幾本展覽場刊畫冊至今仍保存著;
高座和低座的展覽廳也有大量書畫展可供觀看。
當時香港第一中文大報《華僑日報》的《華僑文化》版,
經常刊登大會堂的書畫展消息。
我一看到有興趣的展覽就會去參觀。

大會堂高座有一個公立圖書館,
它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旗艦級圖書館。
在那裡看書、借書當然也是免費的文娛活動。
我到大會堂時也會去圖書館看看書籍、報刊和雜誌。
但我很少從大會堂借書,
因為家住九龍,怕未必能準時還書。
我一定會參加的另一個大會堂免費活動,
就是每年一度在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的書展。
我第一本《雄獅美術》定期出版的雜誌,
就是在這個書展買的!

說到大會堂的建築本身,它於1962年落成,
以簡約實用的功能設計建築風格。
在當今充斥著各種豪華設計建築的主流中,
這種設計屬於包浩斯風格,
算是一種懷舊的追憶。

半個世紀過去,這種風格的建築已不多見,
大概正因如此,大會堂在2009年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並在2022年3月被列為法定古蹟,應該努力保存它。

香港大會堂高座(1970s)

但在初中時代的我,
對當代建築美學並未有特別留意,
大會堂於我衹是一組實而不華的建築群,
吸引我更多的反而是樓外風景。

大會堂高座各層樓, 
有落地玻璃牆身的樓梯相連。 
從玻璃外望, 
鄰近大會堂的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 
輪船靠岸離岸頻繁景致,
近在足下,如在眼前。
落地玻璃隔濾不盡的此起彼落的
輪船馬達聲及氣笛聲,似有若無的在耳邊回嚮,
宛如為眼前景色特別配樂,印象難忘。

我那時到大會堂, 
特別歡喜坐在大會堂高座某層樓梯憑欄外望俯瞰,
衹覺這處的維港近岸景致特別好看! 

這個我覺得是大會堂的最佳近海景觀,
於2000年代中中環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
拆卸並填海後,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