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星期二

終會自動消失的熱感記憶



傳真機
 
在互聯網還未成熟開發及未被廣泛應用,

電子傳媒還未普及的九十年代或以前,

紙媒是主流。

作者或投稿人要發表他們的作品,

要將實體稿件寄送到其報紙雜誌社的。

我以前也有投稿發表創作,

多用郵寄方式遞交稿件。

據以前有些專業作家說,

他們天天要交稿到報社,

很多時為了準時交稿,

他們會請專人送稿的!

 

自從有了傳真機後,

交稿就方便得多了。

收發雙方的傳真機若果接通,

傳真稿幾乎可以即時收發;

我有一段時間也是用傳真方式投稿的。

早期的傳真機,多採用熱感紙收印的,

熱感紙的資料,會漸漸淡化消失的,

所以重要資料要先影印保存。

熱感紙是一卷卷的,

若同時收到很多傳真,

傳真機會吐出一條長長的熱感紙。

記得那時的傳真機日日收到很多宣傳廣告垃圾,

浪費很多熱感紙,很是討厭!

現在的傳真機可將傳真資料暫存,方便篩選;

大多數還轉用普通紙以噴墨或雷射列印,

不需要再用熱感紙了。

我現在要收發資料,

多已改用電腦或手機,

以電腦檔案方式以附件傳送。

已很少使用傳真機了。



 

2018年5月18日星期五

望夫石的古遠情懷

望夫石

以前我讀小學時的社會科,
介紹香港的名勝,
定有望夫石的份兒;
以遊客為銷售對象的明信片,
也有一款經典的望夫石風景照。
望夫石位於沙田區的紅梅谷對上的一個小山崗上,
有兩三層樓那麼高,由一大一細的兩塊石組成,
遠望望夫石,外形儼如一個婦人背著孩子,
迄立在山峰上,正眺望山下的港灣和遠山,
像盼望著離鄉別井未歸家的親人。
望夫石與空曠的山海遠景很是配搭,
有點寂寞傷感的情懷。
如果現在到同一個地方同一個角度取景,
從望夫石遠望的山下,
整個大港灣現在已變成
一條狹窄的沙田城門河,
兩岸滿佈高樓大廈,喧擾繁華,
與望夫石的望夫想像,
卻很難聯繫在一起去創造新的情懷故事。

2018年5月13日星期日

大學學生報的黃金紙媒年代

《學苑》+《中大學生報》

讀中學時,很喜歡看各類書刊,
常在報紙檔前尋找有甚麼好看的就會買來看。
有一次,我看見有一本名為《學苑》的刊物。
刊物封面也寫上“香港大學學生會雙週刊”。 
說明是港大學生報。
我買了來看,每份五角。 

回到1970s代,
香港祗有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兩間大學。
理工那時是理工學院;浸會是侵會書院;
城市理工還未建校。
每年約十萬個適齡青年,
只有約二千人可以考入港大及中大,成為大學生。
考入理工浸會的成為大專生,還不能稱為大學生。
所以那時的大學生都被稱之為“天子門生”,
被視為社會中的精英中的精英。
他們的言行,受到社會的注目。

身為中學生,對大學生很是羨慕,
對大學生活有些憧憬。
在報攤竟然看見有一本香港大學學生會的出版刊物,
當然會好奇買來看看大學生寫些甚麼。
原來《學苑》最初是一本英文學生報,
名為《Undergrad》。
後來改為中文版,更名為《學苑》
(當然仍會刊登英文文章)。 

那期《學苑》所刊登的文章,
大部分都是一些講學術理論的長文。
我沒接觸過有關學科,完全看不明白,
只看得懂其中一些文學抒情類的散文。
我那時只覺得大學生能寫出一些我看不明的文章,
應該很有學識很“有料到”吧!
但我沒有再買 《學苑》看,
事實上我之後很久也沒有再遇見過《學苑》。

到我再讀到《學苑》,是我考入港大時。
那時看《學苑》不需用五角購買了,
在校園內,《學苑》是免費派發的。
而事實上,《學苑》早已沒有在校外發行了。
由校外到校內,多年後再看這刊物,
《學苑》所刊登的文章,
仍然大部分都是一些講學術理論的長文!
大學的學生報,或者就應該這樣,
讓不同學科學生發表其專科文章,
各自各精彩就可以了。

在港大學園內,
也拿到中文大學的《中大學生報》看。
兩大的學生報在對家的大學互有派發,
算是學術交流吧!
之前我未有緣讀過它!
《中大學生報》初期也是中英雙語版, 
後來也以中文版為主。
《中大學生報》的報刊風格和內容,
《學苑》有點不同,但發表的大部分文章,
和《學苑》一樣,都是一些講學術理論的長文。

在那個年代,大學學生報都是紙媒,
校外人士若沒有渠道接觸其派發網,
未必很方便就拿得到來讀。

到了1990年代末,香港的大專院校陸續升格為大學,
理工升格為是理工大學;浸會變成浸會大學;
在1980年代中才開校的城市理工,
在慶祝創校十週年後也在1995年正名為城市大學。
香港的大學的數量突然增多了不少,
每年考入大學的大學生總數也以萬人計。
每間大學出版的學生報,都是大學生報紙了。
而形式大部份都仍是以紙媒為主,
但多也附以網絡版增加讀者覆蓋率,
其影響力更容易超越校園。 
校外人士若有興趣,
也比以前更容易,讀到這些大學的學生報了。



2018年4月7日星期六

很溫暖的幻影人生片段

幻燈機 + 幻燈片



到外地旅行回來,拍了好些照片,
想和一班朋友分享,
可以先將照片沖曬成幻燈片,

再用幻燈機將幻燈片的影像,
投射在銀幕上讓大家一起看。
這樣的朋友聚會節目
在八十年代頗為流行。

那時用的幻燈機有個圓盤,
可一次過放滿過百片幻燈片。
看完一片幻燈片,
按幻燈機的“next”掣,
幻燈機圓盤會轉一下,
投射下一張幻燈片影像。


記得幻燈機是
用高光燈膽發光投射影像的。
高光燈膽非常高熱,
所以幻燈片有個內裝風扇
抽風散熱的。
有時因種種原因,
幻燈機會過熱死機的,
要熄機攤凍一段時間,
才可以再開機,
非常掃興!

現在,我們都用電腦
或智能手機的簡單軟件,
就可將圖像傳遞到電視屏幕,
或用投影機投射於熒幕播放,
步驟比用幻燈片簡單直接經濟得多,
但也實際得有點冰冷。
 

2018年3月30日星期五

出爐麵包撲鼻香氣又吸引我到了這裏來...

嘉頓總部烘焙中心
深水埗在近年,由一個舊區,
漸漸變成一個更舊的區......

很多很殘舊的設施和建築物應拆未拆......

但幸好也有很多歷史很悠久的設施和建築物
深水埗的地運的相同原因還沒有拆遷......

已經有幾十年歷史的嘉頓的總部烘焙中心,
仍屹立於深水埗石硤尾交界這個位置之上......
我小時候(六七十年代)到過這裏飲茶,
嘉頓總部內有間中高檔級數的茶樓!......
爸爸有一次因要慶祝甚麼的專程
帶過我們一家大小去過這裏飲茶[豪]了一下......

我因此次罕有的[相遇],
對她出品的方包特別有好感......
我到現在還仍經常吃著
那款沿用著我童年時已經見慣的
藍白線間條的包裝紙的白方包......

就是那款味道有小小甜有多多sweet memories的
那款白方包......

2017年12月16日星期六

未能超越“滴滴仔”水平的課餘活動

乒乓球 + 乒乓球球拍


  讀小學時,很多球類都玩得不錯,
唯獨是乒乓球打得不好!
兒童初打乒乓球,
一定是從打“滴滴仔”開始的:
乒乓球在檯面滴一下彈起,
用球拍打過對方檯面。
對方又用球拍將乒乓球打回過來。
乒乓球在檯面滴一下,
球員打一下,
節奏穩定緩慢,
雙方互交波可以維持一段很長時間。
但這樣打球會很悶。、
球技好的自然會突然殺一板快球到對方。
我就永遠學不到擋球。
也學不到其他更需要技巧的攻防方法。
就算有塊很好的球拍也不管用!
超越“滴滴仔”水平的對手,
很快會另覓同水準的對手對打,
不會再有興趣和我這些“滴滴仔”水平的對打了。
我再年長一點,
更不敢和人打乒乓球了,
因為已經牛高馬大,
還打“滴滴仔”,想笑死人咩!

2017年11月23日星期四

書高和寡的書屋

樓上書屋

旺角向來都是樓上書屋的集中地。
西洋菜南街一帶最多書屋。
以前屋租平,
書屋已經要開在樓上減低支出!
二樓或閣樓舖租比地舖平一大截。
現在租貴,
書屋要開在更高的樓層,
才能減低租金的支出。
現在很多書屋都搬到四五樓或更高層了。
有一兩間更搬到七八樓。
書屋多做熟客生意,
書屋位處高一點,
也仍能吸引一定的捧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