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會堂(1970s)
在七十年代初,我正在讀初中,
開始對文藝產生濃厚興趣。
我也會參加一些課餘文藝活動。
當時香港的大型文化場地只有香港大會堂,
是香港第一所多元化的文娛場地。
低座有音樂廳、劇院及展覽廳,
高座有展覽廳、演講室、圖書館及美術館,
許多文藝活動都在那裡舉辦。
我在課餘時常到大會堂,
參加一些符合自己興趣的文藝活動。
我家住在九龍蘇屋村,
出城到大會堂需要乘坐巴士和小輪來回
(那時尚未有地鐵)。
但我並不覺得舟車勞頓,
因為對我來說,作為一名文藝小青,
去大會堂就像朝聖一般,我樂此不疲。
那時我只是一名初中生,負擔不起收費的演藝節目,
所以我參加的全是免費的文化活動。
大會堂的免費文化活動和節目真是多得不可勝數。
我在大會堂常常參觀免費入場的書畫展。
當時大會堂高座的最頂兩層是美術館,
是香港藝術館最初的館址,
讓我能夠免費觀看常設及定期舉辦的藝術展覽。
我在那裡購買的幾本展覽場刊畫冊至今仍保存著;
高座和低座的展覽廳也有大量書畫展可供觀看。
當時香港第一中文大報《華僑日報》的《華僑文化》版,
經常刊登大會堂的書畫展消息。
我一看到有興趣的展覽就會去參觀。
大會堂高座有一個公立圖書館,
它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旗艦級圖書館。
在那裡看書、借書當然也是免費的文娛活動。
我到大會堂時也會去圖書館看看書籍、報刊和雜誌。
但我很少從大會堂借書,
因為家住九龍,怕未必能準時還書。
我一定會參加的另一個大會堂免費活動,
就是每年一度在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的書展。
我第一本《雄獅美術》定期出版的雜誌,
就是在這個書展買的!
說到大會堂的建築本身,它於1962年落成,
以簡約實用的功能設計建築風格。
在當今充斥著各種豪華設計建築的主流中,
這種設計屬於包浩斯風格,
算是一種懷舊的追憶。
半個世紀過去,這種風格的建築已不多見,
大概正因如此,大會堂在2009年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並在2022年3月被列為法定古蹟,應該努力保存它。
香港大會堂高座(1970s)
但在初中時代的我,
對當代建築美學並未有特別留意,
大會堂於我衹是一組實而不華的建築群,
吸引我更多的反而是樓外風景。
大會堂高座各層樓,
有落地玻璃牆身的樓梯相連。
從玻璃外望,
鄰近大會堂的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
輪船靠岸離岸頻繁景致,
近在足下,如在眼前。
落地玻璃隔濾不盡的此起彼落的
輪船馬達聲及氣笛聲,似有若無的在耳邊回嚮,
宛如為眼前景色特別配樂,印象難忘。
我那時到大會堂,
特別歡喜坐在大會堂高座某層樓梯憑欄外望俯瞰,
衹覺這處的維港近岸景致特別好看!
這個我覺得是大會堂的最佳近海景觀,
於2000年代中中環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
拆卸並填海後,已不復存在。
小時候,家人工經常帶我到此當行街,都只是行街影相,到長大了,結了婚,並且有兒女,才真正有機會入內,圖書館的設計令我嘆為觀止,一層又一層,沒有電梯,真的要有心,才會逐一層找書籍,大會堂外,香港人不算多,反倒空地上外傭成群。海景是還在,相信經過填海工程,景觀不及當年了。
回覆刪除海景經過填海工程,變成遠海景。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