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早被背棄的垃圾形象


一個地方,如果市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市民對個人及環境衛生的要求自然會較低。
香港在1960年代-70年代的公私營設施仍很簡陋;
市民的活動及居住的環境衛生差劣。
大部分的市民都一家多口的擠住在獅子山下的
公屋,七層徙置區,板間房,山邊木屋石屋及艇户等,
絕大部分的居住單位內,
甚至沒有獨立廚房或廁所的。
要大家在這樣的擠逼簡陋的生活環境下
講究公共衛生實是非常困難。
公民意識普遍不高的狀况下,
很多市民都亂拋垃圾隨地了(隨海)吐痰吐香口膠。

香港的市容整體也不潔淨。
要改善香港的市容及推動大眾衛生意識
得靠政府出手!

其實政府舉行清潔運動未停過。
早到1960至70年代,
政府舉行過連串的地區清潔運動。
印象最深刻的一期,
政府配合運動設計了一隻「垃圾蟲」,
並加上口號及主題曲
「人人都憎佢,呢個垃圾蟲!」,
呼籲市民不要做「垃圾蟲」。
這個運動甚至鼓勵市民,
如果見到這隻「垃圾蟲」,
就去揪打它,意識上非常暴力!


垃圾蟲宣傳海報 



我那時覺得這隻「垃圾蟲」卡通造型很醜樣。

「垃圾蟲」還有一個真人版的,
它的顏色綠黑黑的,更加醜樣!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喜歡這個「垃圾蟲」吧!
尤其是小朋友,易被這隻「垃圾蟲」種入了腦,
見人亂拋垃圾隨地吐痰吐香口膠,
都會叫那人「垃圾蟲」。

因為「垃圾蟲」很不受歡迎,
人人都盡量避免做隻「垃圾蟲」,
以免被人討厭和被欺凌,或甚至被打罵。
這就是廣告製造「垃圾蟲」這個公敵角色的效果。
可見「垃圾蟲」這個卡通人物非常“成功”。


清潔香港運動一個跟一個做了幾十年不能稍停;
另一方面,香港的整體公私營設施及其衛生環境有很大進步;
就居住條件來說,
市民都比以前住得較好了,
例如絕大比例的居住單位及都有獨立廚房及廁所了。

整體來說,公民意識也有所提高。
但現在要繼續推廣清潔意識,
真的不需要再用「垃圾蟲」這種釘死目標的負面手法吧!
「垃圾蟲」其實早已被背棄了,
真的不要那種間接鼓吹群眾向欺凌對象出氣的風氣。




一個地方如果市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對個人及環境衛生的要求自然會較低。
香港在1960年代至70年代的公私營設施仍然簡陋,
市民的活動和居住環境衛生差劣。
大部分市民都一家多口擠住在獅子山下的公屋、
七層徙置區、板間房、山邊木屋和艇戶等,
許多居住單位甚至沒有獨立廚房或廁所。
在這樣擠逼簡陋的生活環境中講究公共衛生實在非常困難。
在公民意識普遍不高的情況下,
許多市民隨地亂拋垃圾,
甚至隨地吐痰和香口膠。

香港的市容整體也不潔淨。
要改善市容及推動大眾衛生意識,
必須依賴政府的措施。

其實政府的清潔運動從未停止。
早在1960至70年代,
政府就舉行過一系列地區清潔運動。
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運動設計了一隻「垃圾蟲」,
並配上口號及主題曲「人人都憎佢,呢個垃圾蟲!」,
呼籲市民不要做「垃圾蟲」。
這個運動甚至鼓勵市民如果見到這隻「垃圾蟲」,
就去揪打它,意識上頗為暴力。

我那時覺得這隻「垃圾蟲」的卡通造型很醜,
而真人版的顏色綠黑黑的,更加難看!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喜歡這個「垃圾蟲」,
尤其是小朋友,容易把這隻「垃圾蟲」記住,
見到人亂拋垃圾或隨地吐痰時,會叫那人「垃圾蟲」。

因為「垃圾蟲」不受歡迎,
大家都盡量避免做「垃圾蟲」,
以免被人討厭或者欺凌。
這就是廣告製造「垃圾蟲」這個公敵角色的效果。
可見「垃圾蟲」這個卡通人物非常“成功”。

清潔香港運動一個接一個持續了幾十年,
香港的公私營設施及衛生環境有了很大進步。
居住條件也比以前好,
絕大多數的居住單位都有獨立廚房和廁所。

整體來說,公民意識也有所提高。
但現在推廣清潔意識,
其實不需要再用「垃圾蟲」這種釘死目標的負面手法吧!
「垃圾蟲」其實早已被背棄了,
真的不要那種間接鼓吹群眾向欺凌對象出氣的風氣。



————————————————

1970年代,清潔香港宣傳歌曲

[垃圾蟲]- 葉麗儀  垃圾最可怕,垃圾最討厭,  人人都憎佢,呢個垃圾蟲。  垃圾蟲,垃圾蟲,製造垃圾損市容,  垃圾蟲,垃圾蟲,協力消除垃圾蟲。




2018年7月21日星期六

早已退卻的巴士熱潮

無冷氣巴士
 

對於一個巴士迷來說,
香港有過百種巴士型號。
但對我這個普通的巴士乘客來說,
巴士主要分為冷氣和無冷氣兩種。
記得小時候乘坐的都是無冷氣巴士,
我最喜歡坐上層最前的窗口位,
迎面而來的風非常舒服,
彷彿在扮演司機,
感覺特別有3D立體感!
不過,家中的老人家不喜歡坐這些兜風位,
因為風吹得“頭都暈”。
在好天氣時,無冷氣巴士也挺舒服,
窗戶打開能調節車內空氣。
但在大風雨天,坐無冷氣巴士就很辛苦了,
因為乘客通常會關窗,空氣變得混濁。
現在的巴士大多裝上冷氣,
坐著看書、玩手機或聽音樂,
真的很享受!
我現在喜歡坐巴士多過乘搭侷促的地鐵。

2018年7月8日星期日

曾是公仔書先鋒的地球先鋒號


地球先鋒號 



我自己出錢買的第一本公仔書是《地球先鋒號》。

我買的是新書,每本五毫子。

在六十年代初,

六七歲的小孩用五毫子買一本公仔書算是相當奢侈,

因為那時一毫子能買一個菠蘿包。

我非常喜歡看公仔書,

零用錢多數用來購買自己特別喜歡的書。

在六十年代初,香港的電視還未普及,

以圖像為主的公仔書當然受到小孩的歡迎。

那時的公仔書有很多類型,包括本地創作,如《兒童樂園》、《老夫子》和《十三點》,

以及外地創作的中譯本,如日本的《007》。

還有一些是仿冒或抄襲外地創作的本地漫畫,

比如我特別喜歡的《地球先鋒號》。

《地球先鋒號》最初是臺灣漫畫作者創作的,

名字和外形是原創的,但內容多是仿冒或抄襲日本漫畫。

後來版權賣給香港出版社重新出版。

那時我們不知道內容是抄襲還是原創,只要覺得好看就行。

《地球先鋒號》講述科幻和機械人等內容,

受到男孩子讀者的喜愛。

其實《地球先鋒號》的內容是抄襲日本的打打殺殺漫畫,

當時這類書籍不會被父母主動買給孩子,

因為他們擔心孩子會學壞。

我喜歡看,只好自己購買。

還常常模仿《地球先鋒號》的造型,畫了不少圖畫。

不過當時我只會畫先鋒號,對其他的畫不太懂。

我不記得這本書多久出一期,

只記得看完一期就期待下一期。

我追看《地球先鋒號》追了二十多期,

突然有一期的畫風和筆法變了,造型也稍稍改變。

我跟著舊造型畫了很多畫,已經入了腦,

卻發現造型變了,十分失落。

從那期起,我沒有再繼續追看《地球先鋒號》的新期數,

心裡懸著,感到不舒服。

或許很多讀者都和我一樣因為這樣而放棄了,

《地球先鋒號》到1960年末仍未出版至故事結局就停刊。

很久後我才知道,原作者在畫了二十多期後去世,

之後的期數是出版社另找其他作者繼續創作的,

知道後我感到悵然,但也釋懷。

《地球先鋒號》漫畫單行本是那個年代

流行大眾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一旦得到大眾接受,會流行一段時間,

但新鮮感一過,受眾會迅速流失,

因為他們都會轉到更新潮的流行大眾文化內容去。

這是流行文化的本質。

儘管如此,流行代表影響,

《地球先鋒號》導引後進的影響力,

相信一定超出原作者的想象力的。

2018年7月2日星期一

孖條的分身術

孖條
 


讀小學時,
放學後一大班小學生都湧向學校附近的
小食車檔和小舖,買零食吃。
熱食有車仔面、豬糕渣粉仔、花生粥和粉絲碗仔翅等;
凍食則有涼粉冰、菠蘿冰和雪糕雪條等。

說到雪糕雪條,記得那時有幾款產品特別受歡迎,
包括夾心冰糕條、雪糕三文治和孖條。
其中,孖條是普通果汁雪條中最便宜的,
只賣一毛錢。
那時的零食價錢多數是斗零(五分錢)、一毛錢和二毛錢,
豐儉由人。我那時的零用錢不多,
最好是和同學夾錢買零食,
這樣可以吃到更多種類的零食。

我常常和其他同學夾錢買孖條,每人吃一邊,
但仍然感覺像是一條完整的雪條,
沒有匱乏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