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還小時,戲院很大。
當我長大後,戲院變小了!
這並不是當我長大後,我的個子大了,活動幅度大了,
看到的物件在我的觀感的比例上都覺得它們變小了,
而是香港的戲院,真的越建越小,
從過去的大型戲院轉變為如今的迷你戲院。
以前的戲院多是獨立的建築物,
銀幕前的座位通常分為堂座和樓座,
堂座又分為前座、中座和後座。
樓座通常只有堂座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全院的座位總數一般在數百到一、兩千之間。
在1960年代初,我四五歲的時候,
爸媽偶爾會帶我去戲院看電影。
我最早的記憶中,
去看電影的地方是北河戲院(座位1476),
看的應該是陳寶珠、蕭芳芳、呂奇和胡楓主演的青春歌舞片。
我家的日常活動範圍是在深水埗區,
爸媽也常帶我到區內的黃金戲院(座位1399)
看邵氏的國語片,
例如黃梅調的歌唱電影等,
而記憶最深刻的電影是《西遊記》系列電影。
由岳華飾演的孫悟空成為我的偶像
(我當年不認識岳華祇認識孫悟空)。
因為孫悟空,
我還找來了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
《西遊記》章回體長篇小說來讀。
到了1960年代末,我可以不用爸媽帶去看電影,
我多和小學同學到區內的
新舞台戲院(座位1572)看電影。
在那裡看過查爾登希士頓主演的《賓虛》。
《賓虛》在當時是大製作,
很多場面都有成千上萬的演員參與。
於大戲院的大銀幕播放,場面更是震撼。
這套戲令我明白甚麼是“賓虛咁嘅場面”。
那時的戲院每場可以有過千觀眾,是一個聚眾的場合。
那時的戲院周圍都有很多食店如雲吞麵店及蔗汁店,
讓看戲的觀眾在看戲前後光顧。
戲院門前更有大量小販售賣小食飲料,
買的包括滷味雞腳丶烤魷魚丶雪糕雪條冰水果丶
酸生瓜果及炒栗子等。
這是寄生在大戲院旁的飲食消費市場。
我1970代初升讀中學,我學識星期日去戲院看十點半早場。
第一套早場是記得去了油麻地普慶戲院看《兩小無猜》。
有人因喜歡聽Bee Gees 的歌然後去看這套電影;
也有人看完了這套電影喜歡了Bee Gees。
我家的日常活動範圍主要是在深水埗區,
爸媽經常帶我到區內的黃金戲院(座位1399)
觀看邵氏的國語片,
例如黃梅調的歌唱電影及一些新派武俠片。
但其中我記憶最深刻的電影卻是《西遊記》系列。
由岳華飾演的孫悟空成為我的偶像
(當時的我只認識孫悟空,不知道岳華是誰)。
因為孫悟空,我還找來了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
章回體長篇小說《西遊記》來讀。
到了1960年代末,我已經可以自己去看電影,
經常和小學同學去區內的新舞台戲院(座位1572)看電影。在那裡我看過查爾登·希士頓主演的《賓虛》。
這部電影當時是大製作,
許多場面都有成千上萬的演員參與。
在大戲院的大銀幕上播放,
場面更是震撼。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什麼是“賓虛咁嘅場面”。
那時的戲院每場可以容納上千觀眾,
成為一個聚眾的場合。
戲院周圍有很多食店,如雲吞麵店和蔗汁店,
讓觀眾在看戲前後光顧。
戲院門前還有許多小販售賣小食和飲料,
購買的食物包括滷味、雞腳、烤魷魚、雪糕、
雪條、冰水果、酸生瓜果和炒栗子等。
這是群聚於大戲院旁的飲食消費市場。
在1970年代初,我升讀中學,
學會了星期日去戲院看十點半的早場。
我記得第一部早場電影是
在油麻地普慶戲院看《兩小無猜》。
有些人因為喜歡聽Bee Gees的歌而去看這部電影;
而有些人在看完後則開始喜歡Bee Gees。
去得普慶戲院,也會去海運戲院。
在那裡看過《海神號遇險記》。
看了這套戲後也喜歡了Maureen McGovern 或
Sam HUI 唱的 The Morning After.
讀高中後,去看戲的戲院更多,但都是大戲院:
包括旺角的凱聲(座位1124);
佐敦的快樂(1269座位)和大華(989座位)等,
及美孚的影都戲院(座位1725)。
看的多是港產粵語片。
也有時夥同損友或同學,
浩浩蕩蕩去看有點色情或有點暴力的三級片,
話說是要追上潮流!
碧麗宫(座位1060)是我的大戲院的最中產的回憶。
碧麗宮在1979年末建成開業。
碧麗宫是本港票價最昂貴的戲院,裝修豪華堂皇。
在那時,戲院也開始用特許經營的方式在戲院內售賣小食飲料。
寄生於大戲院旁的小販飲食消費市場也快速沒落。
碧麗宫以放映首輪西片為主,
最深刻的回憶是到那裡看西片《時光倒流七十年》,
這套西片在碧麗宮連續上映二百多日,
成為社會話題,不能不看,
讀高中後,我去看戲的戲院更多了,
但全是大戲院,包括旺角的凱聲(座位1124)、
佐敦的快樂(座位1269)、大華(座位989),
以及美孚的影都戲院(座位1725)。
看的多是港產的粵語片。
有時我會和損友或同學浩浩蕩蕩去看
那類有些色情或暴力的三級片,說是要跟上潮流!
碧麗宮(座位1060)是我最深刻的大戲院回憶。
碧麗宮於1979年末建成並開業,
是香港票價最昂貴的戲院,裝修豪華堂皇。
當時,戲院也開始以特許經營的方式
在內售賣小食和飲料。
共生於大戲院旁的小販飲食市場也迅速衰落。
碧麗宮主要放映首輪西片,
最深刻的回憶是我在那裡看了西片《時光倒流七十年》。這部片在碧麗宮連續上映二百多天,
成為社會話題,讓人不能不看。
香港的大型戲院在1990年代前後陸續被拆卸。
改建或新建的戲院座位數量大幅減少,
僅約百個座位;有些甚至少至僅有幾個座位!
這些迷你戲院多不是獨立建築,
而是位於多層建築的某幾個樓層內。
到了2019年末,
香港最後一座大型豪華戲院
(兩個放映廳各960座位)也終於被拆卸。
這類大型戲院,
終於在香港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