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星期五

嬌滴滴的十三點


《13点》漫畫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漫畫書,
最愛的包括本地作者創作的《地球先鋒號》以及
日本作者的《007》中譯本。喜
歡看《地球先鋒號》和《007》的男同學不少,
但女同學卻不多。那麼,女同學們看什麼漫畫呢?

在1960年代初,香港的電視尚未普及,
漫畫書主要以圖像為主,
有點像“電視前身”的娛樂與資訊載體。
在商業考量上,
漫畫書會根據不同性別或年齡的讀者需求,
提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以增加銷量。
就像現在的電視節目,
有的偏向男性,有的則偏向女性,
不同漫畫書也面向不同的讀者群。
如果有選擇,女同學自然會選擇較女性向的漫畫書。

在1960年代中,繁多男性漫畫書中,
突然出現了李惠珍的《13點》漫畫,
以當時流行的雙周刊形式發行,並立刻爆紅,
每期銷量一度高達十萬本!
吸引了萬千讀者,主要是少女,
還包括我的小學同班的一大群女同學。
這本書的主角是一位含著銀匙出生的富家小姐《13點》,
她的生活富裕,擁有各式各樣的靚衫。漫
畫的題材非常生活化,緊跟社會民生事務的發展,
但不談論政治宗教,亦沒有色情暴力,屬於輕寫實內容。
這是許多少女(甚至少男)所嚮往的夢幻生活。
我的女同學們將它視為她們的漫畫版流行資訊指南。

《13點》紅極一時,
自然吸引了其他人進入這個市場。
在70年代初,
另一部同類漫畫《嬌滴滴》由謝玲玲創作進入市場。
《嬌滴滴》的內容和形式與《13點》相似,
成為另一個選擇。
然而,很多讀者都會購買兩本,
因為除了這兩本漫畫,
市場上女性向的漫畫書仍然不多。

《嬌滴滴》漫畫


對我而言,無論是男性向還是女性向的漫畫書,
13點》或《嬌滴滴》,能到手的我都看過飽。

但到了1970年代初中期,
這一代的漫畫書相繼停刊。
我開始轉向閱讀文字書籍,
也看了更多的電視節目。

直到在1970年代中後期,漫畫書熱潮再起,
我再次沉迷於漫畫的日子又來臨了。

2020年2月11日星期二

風雲變色的粵語片第一波


我童年時看的電影大多是粵語片,數量也不少。
香港第一波粵語片的全盛時期是在1960年代。
在那段時間,我正在讀幼稚園和小學,
對於去戲院看電影的印象不深。
那時父母很少帶我們去戲院,
我也還未到自己去看首輪或二三輪電影的階段。
我主要是透過電視重播這些舊粵語片,真的看了不少!

大約在1960年代中至末,我讀小學上午班的二、三年級時,
學校的功課不多,我每天放學後能很快做完功課,
整個下午都可以自由支配。
如果我不跑到街上玩,
就會留在家裡畫畫、看電視。
那時電視每天下午都會播放一部粵語片。
這樣一來,一兩年過去,
我在不知不覺中看了百多、二百部粵語片。
那時家裡的電視是黑白的,
因此我記憶中的這些粵語片都是黑白的。

在這段時光我看的粵語片中,
印象最深刻的包括
新馬仔和鄧寄塵的《兩傻》系列電影,
描繪下層市民的生活與困苦人生;
陳寶珠、蕭芳芳與呂奇、胡楓、曾江等男星的愛情電影,
描繪摩登城市中的青春情感故事;
我也喜歡看關德興和石堅的《黃飛鴻》系列電影,
描繪忠奸分明的武打江湖恩怨。

在這些粵語片中,與我們童年生活最緊密相連的,
是曹達華和于素秋的《如來神掌》系列電影。
那時的兒時玩伴都熟悉電影的劇情和內容,
以及電影中手繪的掌風和放飛劍的特效。
大家都爭著扮演曹達華飾演的龍劍飛,
施展如來神掌第九式萬佛朝中的武功來震懾武林;
還需要有人扮演石堅飾演的萬劍門主鐵面羅煞,
施展他的最強武器天殘腳,才有戲可看!
大家還可以取笑那是誰的大臭腳。
粵語武俠片《如來神掌



這些電影在戲院播映時,
有些是彩色的。
但我家的電視是黑白的,因此在我的記憶中,
它們全是黑白電影。
在我讀小學的1960年代中至末,
恰逢粵語片的第一波全盛時期。
但到了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
粵語片急劇沒落,原因可能是當時許多粵語片日趨粗製濫造,
僅用幾天時間就完成製作,
這拖低了整個行業的質素和吸引力,
觀眾稱之為「七日鮮製作」。
再加上1967年開播的無線電視台提供多姿多彩的免費節目,
搶走了不少觀眾,
我也是其中之一。
回顧這些香港第一波粵語片,
大家跟紅頂白戲稱它們為“粵語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