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

肚臍餅及其A貨花塔餅及其他


肚臍餅 / 花占餅
花占餅,


小朋友一般不會用這樣的一個一本正經的名稱的!

 他們較多叫它做"肚臍餅"!

你吃過肚臍餅嗎?

你吃肚臍餅,會整個肚臍餅吃嗎?

 抑或衹會吃它的小糖? 

又或者衹會吃它的小餅呢?

如果你祗吃它的小糖,

 你有可能有機會吃了A貨也不自知!

 六七十年代的小孩子,一般都係通山跑、周街逛...

見乜食乜長大...食落肚的,乾淨極有限!

所以很多小孩子都會生蟲生積,

導致膚黃肌瘦!父母就會常給孩子吃些杜蟲葯。

其中一種較易吃落肚的杜蟲葯就是「花塔餅」!

一粒粒的「花塔餅」,圓錐塔狀、色彩繽紛!

有白、綠、紅、黃等顏色。

無論顏色、外貌和口感,

都像極了「花占餅」上的那粒小糖!

 我們最初也當這些「花塔餅」如甜糖般吃。

當吃得多了,會發現它的甜味怪怪地!

當最終得知它是杜蟲藥,就倒胃口唔想再食!

 「花塔餅」和「花占餅」的那粒小糖,何其相似!

 小時候我曾經想過,

 究竟有「花塔餅」先呢抑或有「花占餅」先呢?

正如對「有雞先呢抑或有雞蛋先呢]的問題一樣,

我至今仍找不到答案...

2016年9月14日星期三

有圓月照耀的獅子山精神晒啦~

中秋節的獅子山
 

為什麼我們要有節日?
 
在香港,
 
中秋節是眾多節日中較被重視的節日。
 
香港人喜歡熱鬧,
 
中秋節的日子都過得特別喜氣洋洋,

溫情處處的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有節日!
 
 
在這裡開窗外望,
 
看看在香港過中秋的景致,
 
有圓月照耀的獅子山精神晒啦~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飲杯茶,食個包, 食包包食飽


 雞球大包
 
小時候爸爸帶我們幾兄弟姐妹到茶樓飲茶,
爸爸會叫一兩個雞球大包給我們分來吃。
雞球大包大件夾好食,
最好用來填飽我們這班【化骨龍】的肚子。。。
據說,從前茶樓是將雞球大包作為超值點心來賣。

顧客主要是那些要廉價飽腹的食客,
例如要使用大量勞力的苦力工人。。。


雞球大包用平價食材,

例如多數是將前一天賣剩的

雞、叉燒、豬肉、菜碎等食材,

蒸製而成大大個包,

份量通常一個普通的蒸籠只可以放入一隻大包,

分量足有三個叉燒包或雞包仔那麼大。


大大隻的後生仔也只要吃一個就已經夠飽。
後來的雞球大包用新鮮食材製造,

成本漸重;
食客到茶樓飲茶也不只為填飽肚子,

茶客會選擇其他點心,

雞球大包漸漸式微。

現在只有極少數茶樓有大包出售。
 
 
 

 

2016年9月7日星期三

那些年,我們都是用火柴的小孩


火柴及火柴盒

回想起來,

也有十多年沒有用火柴了!

以前燃點生日蠟燭, 燒烤爐碳,
 
中秋燈籠蠟燭,玩火。。。

我們用火柴。

現在都用即用即棄的打火機了。 


而且有更多的中秋燈籠根本

不會用蠟燭而用電燈泡,

如此就連打火機也不需用了!

*  *  * 

 我們小時候,

還會聽得明童話“賣火柴的女孩”,

我們的下一代,

對 “賣火柴的女孩”,
不會有共鳴,

因為他們都不知火柴是甚麼?
 

2016年9月5日星期一

四百格或五百格以外的另類選擇

 

 
我自少很喜歡寫文。
在學校寫文可用校薄,
但為校外寫文如投稿報章就要用原稿紙,
 
文章就如此寫在原稿紙上,
人笑稱在原稿紙續格寫字的動作為爬格子,
而寫文的為爬格子動物
 
原稿紙可從文具舖買。
原稿紙一般分四百格或五百格,
我較喜歡用四百格的,
因為我寫的字比較大粒,
五百格的格根本裝不下,
於是寫所有字都會出界,
又若要數文章字數會很困難!
 
以前有些作家會私印原稿紙,
以示個人風格和品味。
 在1970s初以懶洋洋的下午》及《粉紅色的枕頭》等
散文集嶄露頭角的女作家林燕妮
更在其原稿紙灑上香水,
只要一聞到那種香水味,
就知道文稿是她的作品!
 
有了電腦文字處理器,
寫文都直接用電子感應手寫,
或解碼輸入電腦了。
也能節省了找人依照文稿,
再打入中文字的多一重中間步驟。
 
而因此那些只有
親手筆耕在文字紙稿上才有的
所有個人風格和品味,
包括個人的字跡書法及私印原稿紙的
設計,顏色及氣味,
都一拼埋葬在萬千一式的
電腦軟件的文字檔上。 
 

2016年9月3日星期六

養蠶記

小時候養過蠶!

 從小販買一套【架生】,

 包括幾條蠶連一些桑葉,

 回家放在一個紙盒,就如此養起蠶來了!

蠶很大食,吃桑葉吃得很快,

桑葉吃清,又要從小販加買桑葉!

蠶多一餐食, 我就少一餐食!

因為桑葉是用我的零用錢買的。
 

養蠶也有秘技,

就是小心有別些小昆蟲會將蠶當點心吃,

養蠶養到蠶結繭,

繭變成蛾,

養得很小心和有耐性,

看足整個蛻變過程,

很是益智。
 

養蠶養過一次就不再養了!

益智的東西多數沉悶,學懂了就算,

要學的益智東西還多著呢~

2016年8月30日星期二

[牛仔]的[契爺]其實是他的爸爸

在香港1970至1980年代初,
王司馬在《明報》副刊每日連載的
《契爺與牛仔》四格漫畫很受歡迎
漫畫描述「契爺」和「牛仔」兩父子之間的
日常生活片段和趣事
(當然也有其他角色包括牛仔媽及小狗等穿插其中)。
漫畫用白描表達形象,以構圖表達意念,
少用文字對白,
題材樸實溫馨,含蓄幽默,
是人人看得明白又入得屋的健康讀物。


我那時看《契爺與牛仔》,
連續看了也有十年八載了。
那時我凡事懷疑,但思想單純(或單線),
曾經奇怪過:我都由兒童長大成青少年了,
為甚麼牛仔從不會長大過?

其實,創作就是這回事,
不一定是實時記錄。
我們作為讀者,也不一定祗
對號代入某一特定角色的。
我可以代入牛仔的角色,
其實我也可以代入契爺的角色的。
正如 王司馬說,
「昨天,今天,牛仔是我的孩子。
明天,牛仔是我的孩子的孩子。」

角色由讀者轉換,
牛仔就可以永遠不用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