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4日星期一

懷念浸浴在熱湯內的風味

灌湯餃

我到茶樓飲茶,最喜歡食灌湯餃。
現在的灌湯餃的掣作方法,
是將一隻餃子浸在上湯內的。
以前的灌湯餃的作法,卻是將上湯灌入餃子內的,
吃餃子時,就連湯也喝了。
小時候我是不知道湯是怎樣灌入餃子內的,
那時的江湖倒傳聞說湯是用針筒打入餃子內的。
吃這款舊式的灌湯餃時,因為餃子大隻,
要咬開來吃但湯就容易流出來。
那時又未有一口餃的想法!
其實,就掣作方法而言,
現在的掣作方法,比以前的容易。
但是,浸在湯的餃,
就不要稱之為灌湯餃啦!
覺得能正名為湯浸餃或者湯餃好些...
 
***
 
人呢?
做隻灌湯餃好呢?
抑或的做隻湯灌餃好呢?

2019年5月5日星期日

收錄那青春年代的交響樂曲

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

讀初中時,我家買了一部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 
這是我家的第一部單聲道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
那時卡式播錄收音機是新興事物。
新在甚麼?
卡式播錄收音機其實分兩部份:
卡式播錄機(cassette player and recorder) 
和收音機(radio) 
其新在於剛剛成為普及商品的卡式播錄機那部分。
在有卡式播錄機這個聲音載體出現之前,
聲音的載體如黑膠唱片或
座枱卷帶播錄機都不能手提携帶周圍移動的。

有了手提卡式卡式播錄機和卡式錄音帶,
音樂其實已經可以跟著人到處走了!
卡式音樂帶實在太方便了!
再將卡式播錄機和收音機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卡式播錄機就能讓卡式播錄機,
按一兩個按鈕便可以實時收錄收音機播放的內容。
在商言商,
卡式播錄機和收音機是一個理所當然的crossover,
因為很易吸引它的第一批喜歡聽收音機的廣大消費者。

我家剛有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時,
我剛入讀中一,也踏入我的青春期。
開始留意身邊的流行事物,並參與其中。
其中一個流行潮流是聽歐西流行曲。
我入讀的是英文中學,
老師都有鼓勵學生通過聽歐西流行曲學英語。
我也想聽歌學英語,
但我的英語根底薄弱,
大部分歐西流行曲中的英語我也聽不懂;
想找歌詞跟著唱也不易,
所以我聽歌學英語的效果並不顯著。
聽歌就聽歌啦!講甚麼實用目的!
聽歌不必要知道歌詞,
只根據歌曲調子已經可以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我開始聽歌時是1970年代初。
那時Elvis Presley (貓王)已在半退休狀態; 
The Beatles 也瀕臨瓦解,
他們已經不是流行曲榜的前列歌手/樂隊了,
我們那時已經當它們的歌曲是經典懷舊金曲來聽了,
潮流文化的更替快得恐怖,那是流行文化的本質。

貪新厭舊,人人都追趕擁抱新潮,當下根本無暇回眸。

那時瘋魔全世界的流行歌手樂隊是稍新一代的,有
The Bee Gees, The Carpenters,
Elton John,Jim Croce, Don Maclean,
John Denver, The Eagles, 
America,Pink Floyd等等。
所謂興趣人人有,品味各不同, 
我發覺同學們喜歡的歌手樂隊都很不同。
有些同學喜歡最流行的,
有些喜歡聽冷門的歌手樂隊及歌曲。
我興趣較廣泛,調子美麗的歌曲就喜歡聽。
那時的電台有很多流行歌曲榜的節目,
我常常一邊做功課一邊聽,
有喜歡的歌曲就用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錄下來。
很多唱片騎師(Disc Jockey, DJ),
都是靠主持這些流行歌曲榜的節目而成名。
錄電台播的歌曲,
中間都一定夾雜著這些DJ的很多說話。
聽歌聽全首,不想聽到DJ的說話,
就要購買預錄完整歌曲的卡式音樂帶來聽了。

手提卡式播錄收音機經歷回應了
市場需求的一些轉變,功能越加越多,
音質也有所提升。
體積方面,一個方向是由小變大;
另一個方向卻是由大變小,
循此路最後發展成
Walkman式的隨身聽卡式播錄收音機的
終極便攜形式。
但當聲音載體由模擬式(analogue)革命轉移
到數碼式(digital)後,終被淘汰。




——————————————————————————
Good old songs:

Elton John - Your Song


The Bee Gees - In the Morning

The Carpenters - We've just begun


Jim Croce - Time in a Bottle



2019年3月3日星期日

避免不了生死決鬥的童年玩意

紙鳶 與 線轆

回到1960年代的童年玩意,
是有流行週期的!
放紙鳶季節多在每年的初夏時分。
舉頭望天,總可以看到數以十計的紙鳶互相糾纏著
這些紙鳶都是在附近樓宇的天台或頂層的
一伙伙擾攘著的孩子放到天空的家當
我們童年時玩的[放紙鳶]遊戲的形式,
是將紙鳶放到半空,
然後找尋其他目標紙鳶希望割斷牠們的線!
其他人也同樣會找到你的紙鳶希望这割斷你的線。。。

要提高割斷別人的紙鳶的線的勝算,
技術和裝備缺一不可
技術要慢慢浸淫;
裝備卻可以快速提升!
我們很快就會學懂如何將碾碎的玻璃粉
黏附在線上用以作為鋒利的切器
去割斷目標紙鳶的線

* * *
鏡頭移近某一楝樓宇的頂層:
那是某一公屋某一樓座第16樓頂層的單邊走廊的一角。
幾個少年或兒童
正擠擁在走廊欄杆旁險象環生地
攀高爬低各自操控著他們在天空中的紙鳶,
其中某一個少年是我
正與大伙一起歡呼著、哀歎著、閒談著、
讚賞著、批評著、鄙視著
討論著一些與年齡極不相稱的
老成人生哲理如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森林定律等。。。

2019年2月6日星期三

有一年, 到來了一個小小財神

歷代香港人都喜歡財神!
過新年,除了貼揮春,
不少人也喜歡貼財神年畫。
很久以前恆生銀行已經開始每年一到歲晚,
都會派發有財神圖像的「財神到」年畫,
極受歡迎。
人人都希望財神到,好想發發新年財。

也因此,財神的造型深入民心。

我小時候家住蘇屋村,
每年一到歲末年廿九或年三十晚,
都有人拍門派寫著“財神”的紅紙仔,
他們的個人目的,
是想從願意接財神的住戶獲得打賞小錢。
我的爸媽通常會給“財神”幾個硬幣,
喜滋滋地去接財神紅紙仔,
很快樂地當正“財神”到來了
財神到

某一個年廿九或年三十晚,
“財神"來拍我們家的大門,
大聲叫話“財神到”。
爸媽開門時,我往外一望,
這次派財神紅紙的是個大約十一二歲左右小孩。

這次媽媽很免强接下“財神”,
也給了小孩幾個硬幣打發他離去。
那小孩拿了錢,
就立刻跑去另一家拍門,
當然繼續叫喊著“財神到”。

之後媽媽向我們嘟噥,
她覺得由成年人派財神還可接受,
就當他為兩餐賺些小錢過年。
但小孩為了賺快錢去派財神就非常不妥!

我那時不明媽媽為什麼接受不了小孩派財神。
但聯想到那印象鮮明的財神造型,
也覺得小孩是承擔不起那套財神的衣裝及鬍子的。

但那時我曾用同年齡層的角度代入他的身份去想, 
小孩要用到這種方法去賺些零用錢,賺的也是辛苦錢。
絕不是表面上那麼輕鬆容易。 
其實不是每個戶主都很樂意接下“財神”的。
總有一些人不信這套,還會罵走這些小孩的。

現在的屋邨屋苑,
都不准這些一家挨著一家的派財神或什麼的活動了。
"財神"都用不到這種方法找上門來了!


____________ 





許冠傑 - 財神到



2018年12月25日星期二

當仍擁有近海維港美景的大會堂的早期景致

香港大會堂(1970s) 


七十年代初我正在讀初中,
開始對文藝產生濃厚興趣, 
也會參與一些課餘文藝活動。 
那時香港的大型的文化場地, 
祗有香港大會堂, 
是香港第一所多元化文娛場地: 
它的低座有音樂廳、劇院及展覽廳; 
高座有展覽廳、 
演講室、圖書館及美術館, 
很多文藝活動都在那裏舉辦。 
我在課餘常到大會堂, 
參與一些切合自己興趣的文藝活動。 


我家住九龍蘇屋村,
出城到大會堂要坐巴士及小輪來回(那時未有地鐵)。
但我當然不覺舟車勞頓,
因為文藝小青出赴大會堂如朝聖,
大樂而為之。 


我那時祗是個初中生,
收費演藝節目多負擔不起,
我參與的全是免費文化活動。
大會堂免費文化活動及節目真是多的是。 
我去大會堂,看得最多是免費入場的書畫展。 

那時大會堂高座最頂兩層美術館, 
是香港藝術館的最初期館址, 
有常設及定期舉辦的藝術展覽, 
可讓我免費觀看, 
我在那裏購買的幾本展覽場刊畫冊竟保存至今; 
高座及低座的展覽廳也有大量書畫展可看。 
當時第一中文大報【華僑日報】的【華僑文化】版, 
有很多大會堂的書畫展消息。 
我一看到有興趣的就會去看。 

大會堂高座有個公立圖書館。 
它是香港當時最大的旗艦級圖書館。 
在那裏看書借書當然也是免費文餘活動。 
我到大會堂也會到圖書館看看書本、 
報刊和雜誌。但我很少從大會堂借書, 
因家住九龍怕未必能準時還書。 
我一定參與的另一個大會堂免費活動, 
就是每年一度在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舉行的書展。 
我的第一本【雄獅美術】定期出版雜誌, 
就是在這處的書展買的! 

要說到大會堂的建築本身, 
它於1962年落成, 
以簡約實用功能的建築風格設計。 
在現在充斥著各種豪華設計的建築的主流中, 
這種設計以包浩斯現代建築命名, 
算是一種懷舊的追思。 
半個世紀過去, 
這種風格設計的建築已不多見, 
大概是這個原因, 
大會堂在2009年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更在2022年3月被列為成為法定古蹟,
要盡力保存她吧。
香港大會堂高座(1970s)

但在初中時代的我,
對當代建築美學並未有特別留意,
大會堂於我衹是一組實而不華的建築群,
吸引我更多的反而是樓外風景。

大會堂高座各層樓, 
有落地玻璃牆身的樓梯相連。 
從玻璃外望, 
鄰近大會堂的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 
輪船靠岸離岸頻繁景致,
近在足下,如在眼前。
落地玻璃隔濾不盡的此起彼落的
輪船馬達聲及氣笛聲,似有若無的在耳邊回嚮,
宛如為眼前景色特別配樂,印象難忘。

我那時到大會堂, 
特別歡喜坐在大會堂高座某層樓梯憑欄外望俯瞰,
衹覺這處的維港近岸景致特別好看! 

這個我覺得是大會堂的最佳近海景觀,
於2000年代中中環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
拆卸並填海後,已不復存在。

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

擦不掉的二十六個英文代號的回憶


A至Z字母軟擦膠 

小時候用的文具,
只有簡簡單單的幾款。
鉛筆的主要用中國出品的中華牌鉛筆。
這種鉛筆筆頭有一舊軟擦膠。 
這舊軟擦膠既然是連著鉛筆,
應該是最適合用來擦這鉛筆的字痕吧!
但實際情況卻不是!
這舊軟擦膠常常擦不掉鉛筆字痕的。
所以我們要另外購買其他軟擦膠!
那時最受小學生歡迎的軟擦膠是
字母軟擦膠,每塊1角錢。
字母軟擦膠的圖案有26款,
分別是A至Z字母及關連插圖的圖案。
買的時候你大可以揀你喜歡的圖案,
若有得揀,文具舖售貨員多會讓你揀。
我最喜歡揀的是
K for King 及 T for Taxi
兩款塊軟擦膠, 
因為我當時識讀和識解 
King and Taxi這個英文字, 
而其他英文字就不太懂了, 
其實到現在也不太懂!

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

可以無限升呢的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



小時候與其他小朋友玩的棋類遊戲,
有象棋、鬥獸棋、飛行棋和康樂棋等。
我很早就發覺,其中的象棋,
對手會漸漸分等級。
隨著年月增長,
 有些對手會多數會贏我;
有些對手幾乎一定會輸給我。
要捉象棋,開始要找對手,
對手的棋技要和自己的差不多,
才有來往對決的趣味!
否則棋局會三爬兩撥就定輸贏,十分掃興!

要找對手,
自己的小朋友圈未必有適合的對手!
所以捉象棋有時要在圈外尋求! 
這大概是公園內街頭街尾
有很多人會擺局撩打的深層次原因吧!
我在小朋友圈中,
 很快發覺自己象棋的棋技沒有什麼進步, 
我也沒興趣在棋技上用功,
高端對手很快捨我而去,
我也沒興趣為捉象棋刻意去找同級的對手,
因為沒人會浪費時間在自己的弱項上。




2018年11月8日星期四

贏輸都無時定的飛行棋棋局


飛行棋


在六七十年代成長的小朋友群中,
最受歡迎的棋類遊戲包括
象棋、鬥獸棋、飛行棋和康樂棋等。
這些棋類都是決鬥性質的,
參賽者有兩個人的(如象棋和鬥獸棋);
有兩至四個人的(如飛行棋);
有兩至六七八個人都得的(如康樂棋)。
從技術的難度比較,難度由最高排下去,
依次為象棋、鬥獸棋、飛行棋和康樂棋。
象棋和鬥獸棋都講技術,
勝方一定是技高一籌,
無運氣可言。
而康樂棋全以擲骰子決定行前或後退步數!
誰好命最快行到終點者勝,全講運氣!

飛行棋也是以擲骰子決定前進步數,
但參賽者可以決定同一時間出動多至四隻棋子,
及行不同路程以達終點!
算是要講一點運氣,
又要有少少(小朋友級數的)技術的棋類!



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棋類就是飛行棋,

因為每個棋局的贏輸都有技術及運氣的成分。

也即是說,贏輸的壓力不大,
愛贏怕輸的參賽者都不用太過介懷棋局結果,
大家嘻嘻哈哈棋局一局又一局,
不太會影響感情呢!






2018年10月9日星期二

誰是你的剋星?




鬥獸棋

小時候最愛玩的棋類包括鬥獸棋。

這種中國的棋盤遊戲十分型像化。

雙方各有八隻棋子,

依大小順序為象、獅、虎、豹、狗、狼、貓、鼠。

較大的可吃較小的,

同類可以互吃。

象是萬獸之王,

 但它行動最笨重,

只能一步一步的行走,

 不能跳入河區。

而最弱勢的鼠須然也只能一步一步的行走,

但所有動物中只有鼠可以跳入河區,

活動空間最廣闊,

而且反而可吃象。。。
 
 
 鬥獸棋設計出一個互有制衡的動物圈,

讓小孩子預示現實人生是

 沒有絕對的皇者或弱者的。


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

微弱閃爍過的刀光劍影

一包膠武器玩具




小時候在小孩子的世界,
曾很流行過一款小玩具:
長度如一枝枝牙籤的硬塑膠刀劍武器。
 
小孩子會就著這種小玩具,
設計出不同遊戲。
其中一個集體遊戲是
在一堆互疊的武器逐枝拿走,
但不能碰動其他武器,
否則就輪到其他對手拿走武器,
最後拿走最多武器者得勝。
 
一包刀劍武器玩具,
內有幾十把膠武器,
只賣一兩角錢。
只要有這一小堆製作簡單粗糙的膠武器,
小孩子就可以玩得很投入,
樂在其中!





膠武器玩具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
簡簡單單的玩具已經可以
讓小孩子玩餐飽了!